人力资本理论视域下的美国社区学院嬗变


  摘 要:人力资本理论带来了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不仅仅是“消费性事业”、“福利性事业”,更是“生产性事业”;“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是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事业。由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大量成果及其传播,使美国社会普遍相信,人力投资是最好的投资,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皆系于教育。美国社区学院历经百年沧桑,借助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自身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为美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办学效果印证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前瞻性。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而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价值总和。或者说,是以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一种非物质资本。将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因素的研究己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柱。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的关注,也提高了各国政治家对教育的重视,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社区学院由弱小走向强大,目前呈现出规模扩张和职能变革的态势,有效地满足了经济和科技发展对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历经百年沧桑,美国社区学院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社区学院的形成期(19世纪末至二战之前)
  19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经济突飞猛进,教育也进入高速发展期。体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就是社区学院的出现与发展。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有力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社区学院的前身是大学的初级学院,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的一种沟通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联系的新型学术机构。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从改革大学教育体制的角度,提出把大学的四个学年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同年,加州大学也对学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初级证书”制度,1901年,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建立了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这种学院形式很快在其它州也发展起来。二战以后,各州逐渐把初级学院的名称改为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以及效率观念的深入人心,促进高等教育不断通过提高办学效率给予回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高等教育与源于正在兴起的工业化与自由经济浪潮的诸多概念纠结在一起,美国,这块充满机遇的热土,向公共及私人经营者提供同样的成功机会。对教育效用的普遍信仰成为这个国家建设的理论支柱。于是,学院与大学纷纷出现。这一现象在19世纪末表现得尤为明显,学院与大学的诞生与发展已渐入快速、持续的发展轨道。” [1](P10)第二,美国内战后,尤其是1890年之后,公立中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也为初级学院的兴起提供了动力。第三,美国内战后,美国社会就业市场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也成为初级学院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剂。“机器的使用将大量工人排挤出生产领域。劳动市场对就业者要求的变化直接刺激了初级学院运动的兴起。” [1](P11)未来的就业者需要具备较公立中学教育更完备更高级的教育准备,方可胜任工商业及其他生产流通领域新涌现的职业岗位,唯创办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才可承担这一教育任务。
  在美国初级学院的发展历史上,二战之前的半个世纪是一个关键时期,这不但表现为初级学院实现了外延上的扩张式发展,而且还集中表现为美国初级学院的内涵不断丰富,在保留原转学功能的基础上,又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相继拥有了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了内涵上的发展。[2](P37)二战结束前的近半个世纪内,初级学院的诞生与发展适应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要求。在遵循高等教育制度建设过程中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对立统一又相互促进的规律的基础上,在外部社会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初级学院从无到有、从外延性的数量增长到内涵式的职能丰富,经历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成长阶段。初级学院更为灵活而积极地深入到美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去,从而为初级学院赢得“人民的学院”与“民主的学院”的称号,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美国民主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
  二、社区学院的发展期(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
  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远离战场,同时,美国政府及时抓住良好机遇,其经济总量大增,综合国力剧升。美国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二战结束前后,美国人口出生率以及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居高不下,使教育事业处于持续的压力之下。二战后美国高中毕业生占17岁人口的比例不断攀升,到1964年该比例已由1940年的60%上升到
  70.7%。同时由于美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技术密集型企业大量出现。这就对劳动力的智力层次提出了新要求,社会要求培养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切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联邦政府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介入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在战争尚未完全结束的1944年,联邦政府即着手解决战后退伍军人的教育问题,颁布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根据该法案,大批退伍军人纷纷走进校园接受教育。而就当时退伍军人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年,为了战争,许多青年应征入伍,他们在当时的学校通过“做中学”所学的文化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他们匆匆走上战场,长期不读书、不学习,许多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因而,他们把进入入学要求较低的社区学院作为自己的首选。而各州政府创办的大量的社区学院以及扩大已有社区学院的招生人数,又在客观上满足了大批退伍军人的选择。
  战后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还直接获得了1947年《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的支持,该报告虽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却为战后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社区学院因此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而且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州政府及地方社区的重视与支持。关于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明确建议:将原来的“初级学院”易名为“社区学院”,随着各级政府及社区的支持,同时,社区学院在内涵式的发展过程中,其职能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区学院已成为集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服务与补偿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的教育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更好地满足美国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所提出了的人才需要,并切实推进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社区学院的指导力度明显加大。1984年10月,美国优异教育质量研究小组发表了一份名为《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的研究报告。1988年美国社区学院未来发展委员会又发表了一份名为《建设社区:对一个新世纪的展望》的报告。这些报告充分肯定社区学院发展对美国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学院有责任在未来美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更为重大而关键的作用。这一指导精神引发了社区学院加速教育改革及提高教育质量的热潮。

推荐访问:视域 嬗变 美国 人力资本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