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xyj/gxyj201101/gxyj20110101-1-l.jpg
  [摘要]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因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要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认同;建设目标;建设途径
  [作者]郝亚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天津,300071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1-0001-006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现状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目标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系列文章,其中《光明日报》还开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专题讲座”,连续刊发十多篇学术大家之作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均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给予了重点课题立项支持,如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持的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主持的200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此外还有一系列的一般课题获得立项支持。国内期刊杂志上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相关文章已超过百余篇,一些学术机构还专门组织了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中心的学术研讨会。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框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内涵,初步勾勒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立体化形象。然而通览相关研究成果,我们也能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的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重复性内容较多,创新性内容较少;零散性内容较多,系统性解读较少;各学科(文化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民族学等)的解读自说自话,对一些核心概念缺少统一认识。这些缺陷不仅使得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体系建构方面进展缓慢,而且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方面的问题如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等也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这一主题研究上的混乱局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缺乏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构成、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的准确定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目标定位,即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缺乏清醒而统一的认识,使得相关探讨既思路不清又缺乏共同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定位迷失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宏大抽象的概念,在体系上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殊为不易;另一方面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而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其理论建构过程尚在进行之中,同时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其内涵外延未作深入的阐述和规定。这样一种理论与现实的困境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目标的集中探讨,从而推进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工作。
  
  二、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定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所谓定位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某一事物在特定环境或体系中的位置。定位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概念内涵与外延廓清的过程,它将直接影响到相关理论的实践过程及实践效果。因此,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进行准确而科学的定位?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建设目标必须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定位。具体原因有二。第一,从理论体系从属关系上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属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众所周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阐释。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建构和目标定位必然首先要回归其产生的话语体系,通过对其系统分析,来探寻研究对象的定位。第二,从理论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定位上非常容易混淆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其他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部分将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归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部分内容。之所以要强调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位问题,是因为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文化)和和谐文化(社会规范文化)两者而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认同文化)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样一个新概念的提出,事实上反映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现实需要,也反映了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新认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在注重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各部分之间关联解析的同时,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组成部分各自内涵和外延的廓清。我们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指导作用,在承认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更要细致挖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结构,通过科学定位确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结构、对象等,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途径。因此,从理论体系从属关系和理论建设现实需求两方面来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定位必须回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去,回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纲领中去。
  十七大报告以近2000字的篇幅专题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决议,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战略部署:“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十七大报告在总结继承已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形势发展需要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结构和建设途径,“表明党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有了新飞跃”,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有一系列的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事实上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本文尝试从十七大政治报告入手,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人手,以系统分析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功能定位。
  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其他构成部分的定位。在解读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本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供如下分析框架。
  第一,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个主体内容。三者之间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既各司其职、功能有别,又互相关联、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定位为“意识形态文化”,其建设主旨在于维护社会主义国

推荐访问: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认同 共有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