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科书中人文关怀的渗透


  摘要:最初的时候,教科书只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被设计,之后,它被视为一种按照一定标准精心挑选出来的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科书是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信息的来源。书作为一种按照一定标准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文化,是编者意志的体现,因此,通过分析教科书,我们可以了解它努力向学生灌输的一定的价值取向。人教新课标高中英语教科书(模块一)也同样蕴涵着某些特定的价值观。本文以课文内容为研究对象,从人文精神的展現角度,审视教科书所展现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态度,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科书;价值取向;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225-02
  
  
  一、引言
  最初的时候,教科书只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被设计,之后,它被视为一种按照一定标准精心挑选出来的文化(傅建明 2002),在课堂教学中,教科书是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信息的来源。它不仅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也承载着社会和政治所期待的价值观。
  真正意义上对教科书的分析研究起始于美国,当时的代表人物是Calfee,他使用频度统计和内容分析对美国的教科书进行价值分析,发现教科书努力向学生传递一些抽象的政治准则;真正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教科书的理论研究起始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专门研究教科书中的价值取向(傅建民 2002),而历史教科书因其特殊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成为了他们首选的研究对象,并且几乎每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教科书都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但是教材的价值取向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历史学科,同样英语教科书作为语言输入的工具,也传递着一定价值观,它不仅包括目的语和本国语国家的文化构成因素和价值观念,也包含当前的主流文化因素,其蕴含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人文关怀是近代西方的思潮中兴起的理念,是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权统治的产物。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以追求人的幸福为目的。人文主义后来又衍生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概念。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怀人的幸福。
  周国平(2002)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中提出,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有三个层次:
  1、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2、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
  3、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从理论上强调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开发课程中的人文价值,让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张文娟 2007),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教科书中原本存在的人文关怀。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教科书)模块一个单元为研究对象,以课文内容为研究对象,从人文精神的展现角度(周国平教授提出的人文精神基本内涵的三个层次)审视教科书所展现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态度,由于阅读文本是培养学习一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因此本文只分析读前活动(warming up)、阅读 (reading)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
  1、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展现
  西方文化传统话语体系中,“人道”(humanity)概念所表示的基本内涵是:以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等为原则的人事或为人之道。
  广义的人道主义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物道主义:它的基本思想是世界生命主义、广阔的博爱主义和全面的慈善主义;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平等地善待生命并使生命成为其为完整的生命。在广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中,生命是其关注的中心,并构成价值的来源和价值的归宿(唐代兴 2004)。教科书中虽然正面直言来展示人道关怀或者对生命的关注,但是它却借助了一些故事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传递,如第一单元的“friendship”。
  课文“Anne’s Best Friend”以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叫安妮的犹太小女孩在躲避纳粹的过程中与日记“交朋友”故事。为了激起读者的共鸣,编者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what would you miss most if you went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r family? Explain why.
  2.How would you describe Anne’s feelings as she was looking out into the night sky?
  让学生在扮演课文主角安妮的过程中,体会为生存而不得不躲藏了25个月时无助迷茫的心情,并且通过插图来创设具体的情境:一家人紧张地藏在窗帘后,而窗外的两个恐怖的黑色背影正四处观望。此时,学生对战争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受战争迫害的普通大众产生了怜悯和同情,希望能够找到办法让她们一家躲避杀害。课文在宣扬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和平的珍视之情。
  人文精神最突出的表现,是它对善的追求。而人们在现实中不能真实实现而又为其向往的那些美好理想,经常构成人文认识的主题。如果真实性破坏了美与善,在人文认识中往往逃避真实,而向美与善逼近(张成钢 6)。
  安妮的日记就是这样诞生的。
  她在日记里刻意忽略了逃亡生活的残忍和孤独以及敌人的疯狂追捕,转而将情感寄托在对美好的自由的向往,对感受自然的渴望中。于是,读者便在这形象的、直观的、情绪化的、感悟的阅读里体会着小女孩的处境和乐观的心情,一点一滴地塑造着人文素养,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贯穿第四单元课文“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文化主线,也正是这种悲天悯人的对生命极度珍视的情怀,因此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读者都不能够放下对灾难中人们的挂念与担心,尤其是在最后一段,读者还能够感觉到许多的暖意:
  “All hope was not lost. The army sent 150000 soldiers to Tang Shan to rescue worker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ere helped...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
  我们很容易看出课本的编写者想要通过故事要传递的价值观: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每一条生命应该被珍惜和尊重;不要放弃希望,即使灾难来临,也要乐观面对;请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因为周围还有许多乐于伸出援助之手的善良的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也请记得帮忙。
  2、对理性和科学精神的追求
  广义的科学精神则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的、贯穿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不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科学求真,倡导科学精神并不意味着忽视人文精神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科学追求真理,认识自然和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使人获得自由与幸福,这与强调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幸福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
  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目标中就设计了渗透科学思想的内容。

推荐访问:书中 渗透 教科 高中英语 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