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语文教育的美学追求


  一、 语文教育服务“人的发展”
  在全球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本主义的课程理念正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新的课程改革根据形势的需要,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鲜明人文特征的课程,除了“知”这一所有课程所具有的共性外,其“情”“意”方面的个性特征尤为显著。语文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其完美人格的塑造,理应承担起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责任。而这种责任的落实,如果仅仅体现在理念更新和目标制定上,是不可能真正落在实处的。只有把理念和目标融化成具体的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收到实效。而我们在考虑教学策略时,是一如既往地以学科为中心来筹划,还是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来筹划,不仅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而且会直接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培育出质量不同的人。
  中国的语文教育有过许多痛苦的经历。进入新时期,总算迎来了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春天,也曾涌起过语文教育史上空前的教改浪潮,但最终还是在现行考试模式这块高耸的崖壁面前后退。甚至偏激一点说,许多的所谓教改也还是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在转,是属“应考”的改革,并非“树人”的改革。进入21世纪,站在世界性的人才标准面前审视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不得不理性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育围绕的是“文”(文字、文章、作文等等)而非“人”,这就颠倒了本末。属人的教育就要以人为本,一切围绕着人的发展来进行!所以,语文教学策略的基点也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课题。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使个体的人转化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有个性的人的实践活动。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逐渐习得并掌握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知识、技能与能力,而且还要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与思想品德。蔡元培先生称前一种教育为“现象世界”的教育,它着眼于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功利性、工具性方面的需求;而称后一种教育为“实体世界”的教育,即“世界观”的教育,它致力于满足人的审美体验、精神发展、人格建构和人生信仰的培植等非功利性方面的需求,而这种教育应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二、 语文教育遵循“美的规律”
  教育是人类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具有目的性、工具性和创造实际产品的特点,符合实践的一般本性。
  既然教育是人类的一项特殊实践,它就要遵循实践创造的一般规律即“美的规律”。
  蒋孔阳先生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直接谈到美的,总共只有两处:一是“劳动创造了美”,二是“人也依照美的规律来塑物体”。蒋孔阳先生分析了蔡仪、朱光潜、李泽厚、朱狄、陈望衡、周来祥等人对“美的规律”的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至少包含下列几层意思:(1) 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的一个基本特点。我们不能离开人类的劳动实践,来抽象孤立地谈美的规律。(2) 美的规律应当符合不同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人的生产是自由的,多种多样的,因而人的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3) 美的规律与人类劳动实践的目的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4) 美的规律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的规律应当是:“人类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客观世界不同事物的规律性,结合人们富有个性特征的目的和愿望,来改造客观世界,不仅引起客观世界外在形态变化,而且能够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把这一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能够令人愉悦和观赏的形象。”“由于人类的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哪里有人与自然(现实)的关系,哪里有劳动,哪里就应当有美的规律。”
  任何一种实践,都只有遵循“美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美的规律”是关于人的劳动实践的一般规律,也是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当人类劳动实践遵循了“美的规律”的时候,实践活动本身和实践产品都是善的目的性与真的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因为它们都显示了人的自由,因而都能表现出美的形式。
  教育遵循“美的规律”,就是要在教育活动中把社会目的性(善)与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真)高度统一起来,能够自由地掌握和驾驭规律,以此来规定教育主体的操作行为,引导主观的目的顺利地到达现实的彼岸。遵循“美的规律”的教育,能够创造出自身的美即“教育美”,它主要包括教育活动美和教育产品美。
  教育活动美是在教育活动中显示出来的真与善和谐统一的自由创造形式。教育活动以人的塑造为目的,这是它固有的善。教育活动是否具有美的性质,就要看这种合目的性的活动形式是否具有合规律性(也就是真)的内容,并且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善与真)是否达到高度统一。
  教育产品美是在教育产品上显示出来的真与善和谐统一的自由创造形式。教育产品最初作为教育对象,是合规律性的自然存在,这是他固有的真。教育对象经过教育是否变得美,就要看这种合规律性的存在形式(人的存在是人的发展,所谓存在的形式就是发展的形式)是否具有合目的性(也就是善)的内容,并且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与善)是否达到高度统一。
  语文学科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言语教学是关于语言运用的教学”(曾洁、余应源语),朴实语文是真实扎实的言语生命活动。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让学生在学语习文、消化内化成自己言语素养的过程中,自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掀起的一系列文化热潮,也极大地推动了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教育实践的探索。但是,由于升学与就业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片面追求升学现象的出现则相继暴露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语文教育,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越来越忽视了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化内涵、价值意蕴、审美品位,变成了琐碎的技术之学、推理之学。丰富的文体被僵化为权威的注释,多元的解读被溶解为唯一的所指,人物奥秘无穷的魅力被肢解为片面单调的阶级意识,个性消失了,个性教育也丧失殆尽。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倡导“朴实语文” 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教学现状。

推荐访问:美学 朴实 语文教育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