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学业导师制实践与反思


  摘 要:文章探索导师制的起源以及在我国各类教育中的运用,分析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具有职教特色的学徒制,提出中职国贸专业推行导师制的必要性;通过学业导师制在教学中的初步实践,获得教学感受;最后分析中职国贸学业导师制推行存在的瓶颈,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国际贸易专业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116-02
  
  一、导师制的起源以及在我国各类教育中的运用
  
  源于14世纪牛津大学的本科导师制为许多教育学家与教育工作者推崇,将近60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该制度的魅力与活力。2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9名英国首相出自牛津大学,为英国以及国际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作为牛津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导师制,被牛津人非常自豪地认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牛津导师制是一种在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目的的教学方式①。
  1910年北京大学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②。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学生学年制取代了学分制和导师制,而导师制只运用于研究生教育。但是最近几年导师制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成为亮点,2002年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同年浙江大学对本科生全面实施导师制,许多高校也已陆续试行导师制,并取得一些认知与经验。
  在借鉴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基础上,教育部在中学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2005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印发《在全省中小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并要求结合各地、各校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06年1月山东省实验中学举行了导师制的启动仪式,在全校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2006年4月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实验研究”在山东日照实验高级中学开题③。基础教育也已经意识到导师制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成长教育中积极引入导师制。
  通过各地各校导师制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导师制并不是博、硕研究生教育的专利,大学本科生甚至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学生的教育都完全可以实施导师制。
  
  二、中职国贸专业推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在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之前,传统的学徒制是我国以及国外的一种主要职业培训形式。这种技能传授模式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使得我国许多独特的民间工艺得以口耳相传并发扬光大,造就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样中世纪西欧经济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学徒制,在行业的监督和领导下,学徒制度逐渐成为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④。中外学徒制教育实质上开创了教育史上职业教育的先河。纵观中外学徒制,都以“师傅—徒弟”一对一的教育培训形式促进与帮助学习者德、才、艺的进步,同时促进产业与行业的发展。放眼世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以及德国的双元制,都较好地继承了传统学徒制的精髓,并完美地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中,在职校生学习掌握职业核心技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是上述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较多成果的原因之一。
  职业教育就是针对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从概念中我们可以意识到职业教育包含教育与职业这两个元素,应该明白在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与职业规律,没有行业和企业参与的教育显然就不能成为职业教育。
  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招生难、生源差、就业难”这三大问题,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以及系统的,既有国家宏观管理、政策不到位以及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深入、理论贫乏等方面原因,又有学校专业定位模糊,专业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缺乏、校企合作层次较低等原因,同时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实训项目开拓方面缺乏创新,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不到位,学生没有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或掌握得不够扎实。同时在“学而优择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偏见与歧视。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动力等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样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笔者认为,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创新精神的学业导师制,是中职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方向。在实施中职学业导师制时,为了取得预期效果,应该考虑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即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教育与亲情感化相结合。同时学业导师的具体工作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树立全面德育育人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导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公德、私德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导师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向学生做好专业介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导师是学习的启发者、激励者,学生则是学习的实施者、建构者,形成导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良好互动局面。(3)帮助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学业导师制,导师可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激发并培养学生兴趣,在无意与有意中塑造学生。在社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个性与特色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三、学业导师制在教学中的初步实践与感受
  
  笔者在2003—2005年期间,担任学校02英(3)班(国贸方向)班主任工作与报关报检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其间经常找同学聊天,仔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特征、学习情况、家庭背景,解答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与专业困惑,通过实践发现课堂45分钟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建构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在课堂无法掌握专业隐性知识技能。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全班学生参观海关与报关行,访问外贸出口企业,邀请外贸企业业务人员入校开设专业讲座,安排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暑期进入外贸企业一线实践,要求企业资深经理或业务员带教,通过“做”来“学”,解决从书本与课堂中无法学到的行业隐性知识与技能。据不完全统计,全班14名同学进入外贸行业相关企业,约占班级总人数的30%,其中有3名学生已经自办公司,创业成功,取得一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约占全班学生的7%。回顾学生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业进步归因于众多因素,在该班级的教学教育中无意识地实施了学业导师制,感受较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不仅做好课堂45分钟的教学,而且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延伸到45分钟之外,并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每一天。(2)较好地解决了隐性知识技能的传授。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个人的、难以言传的、难以形式化的、难以交流和共享的,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情景性和实用性等特征。(3)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特长,量体裁衣具体指导学生就业,激励学生树立献身外贸事业的远大理想。
  
  四、中职国贸学业导师制推行存在的瓶颈和对策
  
  1.导师人数的缺乏。国贸专业学业导师既能够从事企业一线进出口业务,熟悉进出口各环节;又具备教师资格,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学知识。但是目前中职国贸教师部分属于“校门”到“校门”,并且本科学习课程大多是理论知识,在大学学习期间也同样缺乏相关外贸实践,对国际贸易缺少应有的认识;部分教师属于校内转岗,由其他专业转为国贸专业教师,熟悉教育,了解学生,但是对专业和业务缺乏认知。导师制呼唤“双师型”教师。针对学校导师缺乏的具体问题,我们应该将眼光关注到外向型企业,在外贸出口企业中有大量具有实战经验的经理与资深业务员,通过简单培训完全可以胜任中职国贸学业导师,弥补校内导师的不足。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学业 反思 国际贸易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