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制的对接


  摘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与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关系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中存在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8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既有较高层次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有力证明,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联合发布《关于进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要求职业学院要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和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近十年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院校得到了普及推广。
  但是,由于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差异,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一致,导致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游离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与高职人才培养是两张皮,不能有机融合。如何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学历教育,更是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比如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与统计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够进行会计账目处理,会做帐,能进行物资的统计与成本核算,并进行资金运作。通过将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等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会计与统计岗位的职业技能,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能力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工科类专业相比不容乐观,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高,起薪低,文职类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原因之一是财经类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入职门槛低,没有国家法律强制的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很难衡量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财经类专业通过将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社会认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必定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三)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办学。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基于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既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发现潜在员工,降低招聘成本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很快适应岗位需要,胜任岗位工作,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同时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证明,为企业招聘减少了不必要的职业能力测试,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
  二、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的推广以及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职业资格证书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学校和企业考核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源自学历教育,过于追求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的有机结合,从而造成职业资格证书游离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是两张皮,没有有机融合,学生单纯为了考证而复习,看不到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割裂了职业资格证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基于职业分析,职业资格证书外加于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依然无法摆脱学科体系,过于关注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基于职业和岗位分析设置课程,职业资格证书游离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证书考试搞突击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缺乏联系。
  (二)在职业资格证书的选取上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部门众多,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行业协会以及一些知名企业,导致同一类型证书出自多个部门,造成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选择困难,同时也使得企业在招聘时面对众多证书无所适从。一些发证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提高考试通过率来吸引学生报名,造成花钱买证的现象,造成社会认可度较低,与国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相违背。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格证书有劳动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全国商务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颁发的CBMA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颁发的HR经理人资格证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颁发的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等众多证书。一些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于是选择一些通过率高的资格证书,从而降低职业培训的强度甚至是不培训就拿到证书。
  (三)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有机联系
  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没有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重点、教材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不一致,各有各的标准,存在学、考、用相脱节的现象。
  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方式无论是知识测试,还是技能测试都是采取试卷方式。笔试对于知识测试的效度比较高,而对于技能测试的效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因此进行行动导向课程改革的任课教师在设计课程授课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内容时偏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也在情理之中。
  (四)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需要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不仅有理论知识测试部分,还有技能操作部分,需要培训教师不仅具备较强的岗位操作能力,并且还应具有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岗位实践操作的能力,因此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然而实际上,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都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是考出来的,岗位操作能力较差,因而不能胜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要求。另外部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需要有相应的软硬件做支撑,比如ERP信息化工程师、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必须要使用相关的软件,如果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的话,软硬件不到位,很难确保职业资格培训的质量和考试的通过率。

推荐访问:专业课程 对接 高职 职业资格证书 财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