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转型大背景下的资产证券化创新


  摘 要:受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冲击,我国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同时银行自身不良贷款额以及不良贷款率长期处于“双升”状态,对于基础资产尤其是不良资产的处置成为了中国银行业转型的巨大障碍。在中国银行业转型大背景下,应鼓励 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创新,同时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进行约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保证银行业转型稳健进行。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b)-036-02
  1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发展态势也是十分的迅猛。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至2017年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已达238.46万亿元,负债规模达220.10万亿元,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均达到14%。从银行类型以及规模来看,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半壁江山,资产占比达37.57%和18.40%。而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在银行业的分量也日渐增加,资产占比达12.27%以及13.17%。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银行资产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经济下行的压力,对银行业传统的盈利模式以及资产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1 利差收益空间压缩,存贷业务面临转型
  从银行的盈利结构来看,依靠存贷业务的利差收益仍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但利息净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1~9月份,四大行的利息净收入为11950.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06.87亿元,降幅高达7.77%。四大行的利息净收入无一增加,这是四大行全部完成上市之后,首次出现三季度利息净收入集体负增长。这是因为当利率市场化后,大客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融资渠道多样化,这就要求贷款利率下调,而银行为了揽储,各自调高存款利率,由此导致存贷利差收窄,势必短期内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1]。另外,我国银行贷款规模过快的擴大以及资金流向过于集中导致了银行传统贷款业务的结构也存在着巨大问题。我国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以及基础建设行业,引发其他行业的“资金荒”,投资结构畸形,资金流向资金回收期长的行业,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经营能力。
  1.2 银行业结构多元化发展,混业经营成为趋势
  从银行业市场结构来看,各类中小银行以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崛起冲击着国有银行的统治地位,结构趋向多元化。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同比分别提高0.35、0.9和1.68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随着客户对于银行的需求由单一的存贷款业务向理财产品、资产管理等多元化业务方向转型,银行的混业经营趋势也日渐明显。
  2 资产证券化发展情况
  资产证券化是以基础资产未来稳定的现金流为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后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资产证券化的最大特征是将具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低流动性资产进行打包,进行信用增信,要素分离等操作,转化为具有较强流动性的可交易证券。资产证券化也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首先兴起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储贷公司通过大量的资产证券化操作帮助其走出自身的经营困境。进而推动了美国信贷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但在这种野蛮增长的形势之下,信贷机构只关注于如何扩大信贷规模,放宽贷款条件,并且通过资产证券化转嫁风险,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未关注贷款基础资产的优良与否,未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风险评估,这也直接导致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但不可否认的是,资产证券化仍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着其增强资产流动性等积极作用。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获准进行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开端。2007年,多家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进行第二批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但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市场对于证券化持否定态度,导致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难以继续开展。2012年重启资产证券化之后,由于我国银行业核心资本缺口扩大,外部融资渠道受限等诸多因素作用下,资产证券化呈现出飞速发展之势。
  从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任何能够产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都有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能。但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基础资产自身的质量问题。美国次贷危机正是由于银行将实际中难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次级贷款进行了资产证券化处理,贷款约定的还本付息作为稳定现金流来设计产品,而忽略了贷款自身难以按期还本付息的质量问题,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针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受多方面限制,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基础资产池中优质资产占较大份额,并未将大量不良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处理[2]。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所提到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与美国将次级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是不相同的,银行业的资产证券化是在正视基础资产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
  3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微观企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其中不良贷款率逼近2%警戒线,银行的信用风险控制需要更加地提高警惕。银行业的信贷规模居高不下,导致银行资产流动性不强,难以抵御可能出现的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将从风险管理需求、流动性需求以及经营模式转型需求三个方面来分析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需求。

推荐访问:转型 中国银行业 资产证券化 创新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