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氮素化肥如何施用


  一、氮的生理作用与性质
  1氮的作用
  氮是作物生长的必须养分。作为叶绿素分子的一部分,氮参与光合作用。氮能直接增加作物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生产的关键是施用氮肥,氮也是核酸的成分,这些都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植株的生长发育实际上是细胞的增长,缺少氮新细胞就难以形成,植株的生育就会停滞。各种作物缺氮的外观症状有所差异,但比较一致的表现为,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瘦弱,分枝或分蘖短少,花序少,后期继续缺氮则表现果穗短小或籽粒不饱满,并出现早衰。叶小而窄,色淡绿至黄色。当供氮充足时,作物细胞分裂和增长旺盛,可合成较多蛋白质,光合作用顺利,有利于物质的积累和产量形成。但是过量施氮,又会使细胞肥大,细胞壁变薄,叶片柔软多汁,易受病虫害侵染和恶劣气候条件危害,易倒伏,贪青晚熟,品质变差,以至减产。
  2 氮的性质和损失
  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主要有铵态氮和硝态氮,它们都是速效性养分,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铵态氮如硫酸铵、氯化铵等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作物直接吸收,一部分被土壤胶粒吸收,在通气良好时,一部分还可硝化为硝态氮素,增加土壤中移动性小,不易流失,可逐步供作物吸收利用,肥效期相对较长,但若遇碱性物质会分解释放氨气而损失。硝态氮肥如硝酸铵中的硝酸根是带有负电荷的阴离子,不能被土壤胶粒所吸附,施入土壤后只能溶在土壤溶液中,随土壤小的运动而移动,易淋至土壤深层,在水稻和通气不良的旱田中硝酸根离子可发生反消化作用生成游离态的氮分子和氧化氮气体而丧失肥效。此外土表细菌氧化有机残体时也发生反消化作用,残体数量越大,加之土壤供养少,反消化作用就越强,氮的损失就越大。
  这里特别提及尿素,它是酰胺态氮肥,尿素施入土壤后,已分子的形态存在,能被土壤吸附,它可以分子的形式进入作物体内,但量很少,大部分还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以铵态氮的形式被作物吸收利用。尿素转化后,作物就可以大量吸收,碳酸铵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释放氨,当有足够的分子、温度和脲酶存在时,施在土表的尿素很快转化成氨,通过挥发散失到大气中去,如遇到碱性物质损失更为严重。
  3 氮的矿化和固定
  土壤含有的无效(有机)氮比例相对较大,有效(无机)氮比例相对较少,前者约占土壤全氮量的97-98%,而后者通常只占2-3%,因而无效的有机态氮转化为有效态的过程对作物生长是重要的,该过程叫矿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摄取能量时,便发生矿化作用。氮也能从无机态转变为有机态,这一过程叫氮的“固定”,它是矿化的逆过程。在新的有机物质(如作物残体茬)掺入土壤时,就会发生固定。矿化与固定作用在土壤中同时发生,那种作用旺盛,取决与施入的有机物质的碳氮比值,高碳氮比是的物质有利氮的固定,反之利于矿化。
  二、氮的科学施用方法
  1 根据作物和产量目标及土壤性质确定好氮肥用量
  合理分配氮肥的数量,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有的地区土壤本身氮素储蓄量丰富,氮肥施用量却相当高,相反,一些地产地区却不能得到适量的氮肥供应,所以应将更多的氮肥分配到低产、土壤贫瘠的地区,以提高氮肥总的增产效果。一般玉米,水稻高产田地块亩用氮肥20-25公斤,中低产地块亩用氮肥15-20公斤。
  2 与氮肥增效剂混拌施用
  氮肥可与增效剂混拌施用,作物是通过增加土壤中铵态氮的储存量,推迟并控制硝态氮的形式期与量,以降低氨挥发和硝态氮的淋溶及气化损失来实现的。一般可使氢铵的肥效期由原来的50多天延长到60多天,尿素的肥效期由原来的50多天延长到100多天,肥料利用效果提高10个百分点。
  3 氮肥与其它肥料的配合施用
  作物需要的大量养分元素,除了氮以外还有磷和钾,特别是钾能改善作物对氮量的利用,从而获得更多的蛋白质。实践证明,氮肥的最高肥效,取决于施用足够数量的磷和钾,同样磷和钾的最高肥只有在施足氮肥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来。根据各地高产施肥经验,氮、磷、钾的适宜比为2:1:1-1.5。此外,作物还需要各种中量养分元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任何一种养分元素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发育和产量。因此,在施用氮肥时要注意与土壤供应不足的其他养分,特别是磷、钾肥的配合施用,以达到养分平衡协调,另外,可施有机肥,有机肥中的氮大多释放比较缓慢,肥效稳定而长,与化学氮肥配合施用效果很好。
  4 氮肥深施
  氮素化肥施在地表,氨易挥发损失,特别是施到石灰石和碱性土壤的地表上,损失就更大了,所以氮素化肥必须混施于土壤耕层中或施于土表以下几厘米深处,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作者单位:151700黑龙江省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明水县明水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

推荐访问:氮素 施用 作物 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