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很枯燥、很难学。如果教师将抽象的概念、定理直接传授给学生,仅靠学生死记硬背,应用起来就会束手无策。假如老师在讲解知识之前,反复斟酌,尽量把这些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那么学生的理解能力、承受能力、灵活应用能力也会随之加强。教师教学起来也就显得非常的轻松。
  一、创设情境,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之中
  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不断地创设真实情境。教学中应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数学化,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但生活毕竟不是数学,只有把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并进一步意识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3.以形象思维为主展开教学
  许多数学术语是很严谨、抽象的,因此,教者要用生活化的生动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学生就能很形象地感知事物的特征。如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中“长方体”一词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很少有能从课题表面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的,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若改为“课本的形状”后,显得更为通俗。学生就很快明确了今天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它们的描述,就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情境,更利于学生进一步抽象其数学特征。
  二、动手操作,感悟知识
  数学知识比较灵活,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摸一摸、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比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时,为了让学生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可以启发学生说说教室中哪些物体属于什么图形,让学生对要学的图形有所感知,然后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充分认识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再进一步利用各种图形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这样,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1.家庭实践
  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然而,书本上的知识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2.课堂实践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其实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并不是规则的长方体,如石头、泥巴、土豆等物体,你有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吗?”学生经过讨论、动手实践,得出“把泥巴捏成长方体”或“把土豆放入水中”的方法。当然,数学思想的理解与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教材,适时渗透。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课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不断深化,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养成。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将数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作者单位:汉中市西乡县峡口镇文贯小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