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Quest导言模块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_信息化教学设计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

  摘 要: WebQuest是远程教育开展探究学习的最好模式,受到远程教育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作者试尝用辩论的方式设计WebQuest导言模块,并对此进行实践研究,发现辩论式导入能帮助远程学习者快速进入探究情景,实现导言模块向过程模块的过渡。
  关键词: WebQuest 导言模块 教学设计 理论与实践
  
  一、WebQuest及WebQuest导言模块概述
  WebQuest是1995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博士和汤姆马奇(Tom March)提出的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模式。它一经问世,就引起教育界特别是教育技术界的关注,在世界掀起了一股主题式探究设计的热潮,并逐渐被认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模式。它一般具有两个层级的设计:一种是短期的WebQuest,是为一到三个课时的课程设计的,它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为知识的获得和整合,所以在短期WebQuest课程设计的时候,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整合;另外一种是较长期的WebQuest,一般持续一周到一个月,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与提炼,实现经验的再创造,常要求在完成较长的WebQuest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证明对知识的理解。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WebQuest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模块:导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
  导言模块作为WebQuest整个体系蕴含的第一个模块,其作用是为探究主题构建提供背景信息,为搭建主题构建“脚手架”,所以该模块又常常被称为创设情境模块。在传统课程中,创设情境作为教学的导入,形式通常可以是一个精彩的实验、一个小故事、一个问题等。总之,最终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到即将展开的教学主题中来。WebQuest导言模块也承担着同样的“重任”,并且WebQuest所处的是不同于实际课堂教学的网络教学环境,所以对导言模块的要求更高更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较之于传统课堂环境,多了很多的干扰因子。网络信息庞杂,无关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很多,所以WebQuest导言模块的设计必须比一般的网络信息更有趣味性。第二,对于网络教学环境,WebQuest导言模块的设计必须在满足趣味性的同时,把握好情境创设的角色定位,牢记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三,WebQuest导言模块所创设的情境需要对学生本身有意义。网络探究学习的主体多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导言模块的设计不可忽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如果无法与学生的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对接,就难以激发他们的共鸣与探究欲望。第四,不同课程和同一课程不同学习阶段的WebQuest导言模块要在风格上有不同的变化,要能持续吸引学生。
  二、WebQuest导言模块设计的要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1],利用多媒体环境创设的生动、直观的教学形象往往能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当然,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就可能引起“顺应”过程,即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WebQuest存在的意义即是完成新的知识情境下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重构,而其中作为“领头羊”的导言模块就是为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创设相关情境,引导他们进入相关主题的学习。可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导入,一些老师甚至感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在某些时候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2]
  WebQuest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较大,在导言中要实现对多个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设计者下足功夫,具备较好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讲,WebQuest导言模块的教学设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针对不同的学科创设不同情境。理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应更多地创设丰富的应用案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而社科类(教育、哲学等)就要注重真实环境的创设,注重激发他们情感情绪的共鸣。
  2.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创设不同情境。比如中小学阶段情景创设应根据中小学生性情活泼、好奇心重等特点创设图文并茂的内容,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就要注意增加任务本身的挑战性,注重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3.针对不同知识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创设不同情境。比如需要对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的,情境的创设不宜过于轻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心与认真的态度。
  三、WebQuest导言模块设计的一般步骤
  1.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任何一个WebQuest的设计,都期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一般蕴含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言模块的时候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思考如何用最有利的方式引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重视。
  2.对课程内容的分析
  对课程内容的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对象是什么,要做些什么工作。比如首先要把课程内容的所有知识点罗列出来,并对知识点进行重难点分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实施过程不是“教教材”的过程,而是用“教材教”。WebQuest理念更是反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导言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相应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学设计者在设计导言模块的时候要有自己对内容的解读、钻研和思考,切实处理好教材,潜心钻研有效的导入和内容的设计。
  3.对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分析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对远程教育等教育形式也有存在的意义,WebQuest强调探究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实现这一理念,在导言设计上,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结合学生已有背景知识设计出对他们有强烈吸引力的、能够启迪思维的内容。
  4.建构导言模块的问题
  WebQuest的问题提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探究学习的成败。所以我们在导言模块进行问题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的性,即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二是可行性,即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实际,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让学生感觉经过努力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后面的学习环节产生兴趣;三是挑战性,即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具有探究的价值意义,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求异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WebQuest导言模块设计的实践探索
  WebQuest导言模块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以辩论式导言模块为例,对WebQuest导言模块进行实践上的探索。
  辩论主义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理上的概念。事实上,辩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意义也非常大。辩论要赢得对方,必须有理有据,对于教学中某些选定的观点展开辩论,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探索问题的本质意义。辩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还较少,很少有专家学者对辩论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如果采用辩论式的方法导入教学,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辩,一方面能促使其积极查找相关材料,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深化对主题的看法,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持有同一观点的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合作,形成高效的学习共同体。这样一来,导言模块自然而然就过渡到了过程模块,这样的作用在于:1.对于概念型的问题越辩越清楚;2.对于案例性问题越辩越周到;3.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越辩越强。
  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这门课程学习中,我进行了这样的WebQuest辩论式导言模块设计。
  设计前的思考:数学教学本来应达到这样两个目的,一是为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基本数学问题。二是为教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培养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但我们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却看到很多顾此失彼的现象。
  辩论式问题的导入: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最重要还是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更重要?
  相关准备工作:为这两个方向的辩论准备大致相当的材料,设置一个链接到聊天室,让学习者加入讨论。
  辩论进行得较为激烈,在聊天室一共有17个人留下了自己的观点,两种观点的支持比例为10∶7,相对较多的人支持小学生数学学习培养其数学技能最重要。以下是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学生甲:当然是学到数学技能最重要啊,你都不懂得用它,哪里能体会到它的价值?
  学生乙: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讨厌学数学?因为中国的老师没有让学生知道数学的价值。
  学生丙:只有先掌握了数学技能,会运用这种技能解决问题,才能知道数学的价值。
  ……
  在以这样的辩论为前提下,我进而深入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引导学生实现了该堂课教学的初衷:数学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数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而数学价值观的树立反过来又有利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辩论式导言模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也发现这种辩论式导入的开展有一个难题,那就是选择合适的主题。既成的事实性知识并不适合使用这种辩论式导入,辩论式问题的选择必须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困惑,也即问题要具有情境性。因此辩论式导言的选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主题无固定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完成任务。学习结果是开放的,不同的学生可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其二,选题要有价值,要实现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的双赢,不能为发展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筛选;其三,体现学科的综合。这种模式本身的探究性及各类学科之间的自然交叉,会最终形成学科的综合,因此为了保证问题研究的完整性,选择覆盖多个学科的主题将会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学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2.
  [2]贾兆柱.谈数学教学的导入技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

推荐访问:导言 教学设计 模块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