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孔子行教像_从孔子先师形象看教师素质

  摘 要: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认真研究孔子先师形象的特点,对于提升我国教师素质仍是非常有意义的。孔子用大半生的时间与精力从事教育事业,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精辟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的教育思想与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拟就孔子的先师形象和教育思想对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意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孔子 形象 教师人格 人格魅力 现代教师
  
  一
  
  孔子以他伟大的人格力量为我们树立了一代人师典范。历史学家司马迁赞颂孔子先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教育家,孔子以他的科学精神为后世教师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而且这种榜样作用在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以身作则,万世师表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强调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他对学生寄予的希望也很大,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里充分体现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的事业需要青年人去承担的时候,青年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敢于挑战,勇往直前,即使在教师的面前也不必谦让,所以他说:“当仁不让于师。”(《卫灵》)这里包含着在仁德与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和“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观点。这与今天提倡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如出一辙。
  第二,仁者爱人,平等相待
  孔子是热爱学生的典范。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也有贫民子女;有汉人,也有蛮夷之人;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还进过监狱,但孔子都一视同仁,将爱无私地施与每一个学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贵贱有序、师道尊严的时代,孔子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他尊重学生,对于学生的意见,他从来不独断专制,而是虚心倾听。《论语》中记载,当他因拜会漂亮而名声不好的卫灵公夫人南子而遭到学生的指责时,他竟然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他对学生的激励和欣赏上。他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当他得知德才兼备的弟子颜回病逝后,竟痛哭失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由此可以看出他和弟子的感情有多深厚!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就像对父母一样心丧三年,子贡更是庐墓三年。
  第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谦虚好学,堪称教师的楷模。他认为知识的获得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勤奋好学得来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使到了晚年,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由于谦虚好学,孔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泽被后世的文化大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乐于传授知识,而且善于创造知识。他搜集、整理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春秋》,造性创地研究了《周易》。孔子的敬业精神是新时代教师的典范。
  第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对“有教无类”,综观历代学者、教育家的解释来看,主要指一个人不管出身是贵是贱、品行是善是恶、资质是高是低、年龄是大是小,甚至是否有职业,均可以也应该接受教育。这种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致“终身学习”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通的。虽然孔子的“有教无类”不包括妇女,是他这一教育思想的重大缺陷,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我们不可能要求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所以他的“有教无类”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能接受教育、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需求。这种需求也是现代人的需求,孔子的教育思想虽历经两千多年而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吧。
  第五,终身学习
  孔子晚年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进步,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学习。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是快乐的事情,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学习化生活方式――跟老子学礼,跟乐师学乐,入太庙每事问。他还非常重视向大自然学习,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说他“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荀子说他每每在大河边看到水那种“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的灵魂。总之,学习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事情,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实际上是中国最早的终身学习思想。
  
  二
  
  孔子先师形象对当代教师端正教师角色,提升专业精神仍具有极强的圭臬意义,是教师接受教育时的宝贵资源。社会在变革,教育在维新,身为教师应正视现实,热情面世,勇于素质应变,敢于名师追逐,共同创造高等教育的辉煌。孔子的伟大人格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塑造现代教师的人格素质,仍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第一,修身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范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学生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正人必先正己,一个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不一、修养欠佳的教师又怎能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呢?教师只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为人师表,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的胸怀,勤业敬业的奉献精神,顽强奋斗的意志品格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
  第二,平等意识
  孔子和弟子之间深厚的师生关系启示我们:教师要有平等的意识。教师的平等意识有利于师生情感和信息的交流,有助于师生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作为现代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不能再以教育权威者自居,不能凭借手中掌握的真理自恃高人一等,而应当像孔子那样,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赢得学生的爱心,用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如此和谐平等的双向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育人效果。
  第三,敬业意识
  孔子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是现代教师人格构成的重要内核。自古以来,教师就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敬业奉献人格的赞颂。一个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就是有魅力的教师。其一,只有挚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的事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会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动力。其二,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才会无怨无悔地奉献知识、教书育人。
  第四,终身学习的意识
  渊博的知识水平和精湛的专业素质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最直接体现。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谁想依靠老本应付教学,甚至滥竽充数都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教师既是教者,又是学者;既传授知识,又创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以广博的知识和完美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现代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孔子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精神提示我们,创新意识是一个现代教师必备的人格素质。人类进入21世纪,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导思想,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教师是创新精神的示范者。教育改革呼唤新型教育,创新型教育需要具有现代创新人格的教师。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需要富有个性的创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孔祥林.论语[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版.
  [2]陶愚川.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古代部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推荐访问:孔子 先师 素质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