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 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英语国家与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听力学习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强调了拓展文化背景知识在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认知 知识模块 语言文化背景 听力理解
  
  英语的应用能力通常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其中听和说是中国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因为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中国学生从小就习惯于通过视觉学习,从而特别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遇到以听觉输入为主的英语时,往往依然采用大量阅读的方式去学习,却忽略了最基础的听说能力的训练,而“听”作为语言的输入,在对外交流中又起着首要的、关键的作用。自2006年12月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在全国范围实行,其中听力所占分数比重由20%提高到了35%,深刻体现了现代化市场经济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
  
  关于如何训练听力,大部分教学方式或从语音学入手,纠正学生错误发音,或从心理学入手,调整学生紧张情绪,或采用多种策略,如使用多媒体影音强化学生感知,为听力材料塑造合适的情景等等。事实上听力是一种认知活动,包含听者头脑中各种观念的激活和修正。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认为,人的头脑中存在许多知识模块,可以经由无限方式联系组合(Michael Rost:2005)。每当我们进行读、写,或观察新事物时,我们就会通过逻辑或符号链接将一个事实与另一个事实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模块(Kcramsch:1997)。这些知识从何而来?显然不是听者先天所具备,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得到的。听力通常由两种能力构成,一种是正确辨音解义的能力,另一种是理解语言内涵的能力,其中后者也称为文化悟力,是指对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马艳玲,王竞宁:2006)。而不同的语言,又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不尽相同。我们知道,每一种语言都凝聚着该民族文化发展的成果,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往往是连同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一起接受过来(刘静:2006)。因此,拓展文化背景知识就成为提高听力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文化背景差异对听力理解的具体影响
  
  大家都知道,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规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习惯、言语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中国学生的听力学习上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导致抓不住重点。英美文化的思维模式是理性、抽象的,而
  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则是感性、具体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英语习惯于开门见山,主次分明,将最重要的事放在句首或段首,而汉语习惯于从次要的事讲起,最后才进入正题,分别体现出两种文化理性和感性的特征。
  例1.I went to Hong Kong from Peking through Shanghai by airplane.
  我从北京坐飞机经过上海去香港。
  2)英语常使用it充当虚拟主语,而中国学生对此不太适应,也体现出中国式思维较之英美思维模式更为具体、直觉的特点。例如:
  例2.a.It is Monday today.(英美人习惯用法)
   b.Today is Monday.(中国人习惯用法)
  假如中国学生不了解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很容易在听的过程中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去捕捉句子和段落的重心,从而忽略了本应是重要的信息,如英语听力短文的主题句常放在段首,学生往往处于慢热状态而未注意听;抽象化的主语也容易使学生陷入迷惘。
  第二,特殊称谓与英美习语造成的文化陷阱。请看下面这个对话:
  例3.A.Hi! Where are you going?
   B.I am going to Big Apple.
  Big Apple的字面意思是“大苹果”,在上面的对话中却显然是指一地名,熟悉英美文化的朋友应该知道,Big Apple为美国城市大都市纽约的绰号。若学生对此一无所知,必然对这个对话感到茫然无措了。再看下面这个句子:
  例4.He is wearing two hats.
  从字面上理解,可译为“他戴着两顶帽子”,听者未免觉得奇怪,有何必要戴上两顶帽子呢?事实上这一习语的含义为“他是个大忙人”,与服饰无关。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如果学生不多加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这些特殊用语,即使听懂了每个单词,也无法理解它们连缀起来所表达的含义。
  第三,教育体制上的文化差异也可能带来听力理解上的困难。试举一个曾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出现过的短对话:
  例5.A:Are you going to return to your present job after the vacation?
   B:No,I plan to graduate next semester. That means I’ll have to be a full-time student.
  英美国家的学生相比较中国学生而言更为自立,大学期间大都会进行打工,自行支付学费及生活开销,过着一种半工半读的生活。学校一般实行学分制,只要修满相应的学分就可毕业,在学制上较为灵活。在对他国国情不太了解的情况下,也许很难理解什么叫做full-time student,因为中国学生直到大学期间依然被一如既往地灌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的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part-time job,没有part-time student。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近年来中国的高校也已着手尝试一些改革,如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去创业,初步显示了现代化教育体制的弹性。
  第四,丰富多彩的英美节日文化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节日,从节日起源、纪念意义到庆贺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大家最熟悉的英语国家节日自然是Christmas(圣诞节),至于其他,如美国的Thanksgiving(感恩节),可能听说过,但在了解不深的情况下,未必能在听的过程中取得优势。下面这道考题是紧接在一篇关于Thanksgiving的英语听力短文之后的:
  例6.Q.Which of the following foods cannot be included as traditional Thanksgiving Day foods?
  A.Roast turkey.B.Pumpkin pie.
  C.Noodles. D.Indian bread pudding.
  这篇短文本身并不算复杂,只要认真听,采取排除法便能得出答案C(面条)。
  但需要指出的是,假如学生在听之前就对感恩节的习俗较为熟悉和了解,即使不用听,也能立即选出正确答案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三、结束语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听力理解过程的完成,是一个激活人脑中的知识模块并使它们互相联系的过程,因此首先要输入大量素材,形成有用的模块。教师们在指导听力训练时通常十分注重语音教学和意群理解,并采取多种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而本文试从上面的几组分析表明,英语国家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会造成中国学生在听力上的理解困难。假如说辨音解义的能力可以通过短期的强化训练,以较快的速度得以提高,那么语言文化背景理解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学作品、影视、新闻报道等途径涉猎大量英美文化知识,并对某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或是热点的题材进行针对性训练,才可获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KcramschRhetorical models of understanding,Washington,NY:USIA,1997.
  [3]Michael Rost,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Applied Linguistics in Action Serie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4]刘静.文化语言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
  [5]马艳玲,王竞宁.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英语听力至关重要.教育与职业(11),2006.
  [6]唐孝威,黄华新.语言与认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浅析 英语听力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