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英文ppt

  摘 要: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导致中西两种语言在诸多方面的不同,既对语言学习造成一定障碍,也对英汉翻译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浅析英汉翻译中映射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英语 汉语 翻译 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的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习俗道德等都是为了利用和适应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环境的因素对于人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例如:“able seaman”(一级水平),“be left high and dry”(陷于困境),“give sb. or sth. a wide berth”(远远地躲开)等。可见这些谚语多和航海有关,代表岛屿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以陆地为主,“树”、“蝼蚁之穴”、“路”、“前车之覆”等都体现着陆地文化。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语民族不同的社会习俗给两种民族在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上带来相当大的差异,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动物的不同态度。比如,汉民族视虎为百兽之王,这在诸如“虎父无犬子”、“虎视眈眈”、“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狐假虎威”等习语中得以体现。然而在英语中狮子取代了汉语中老虎的地位,这体现在诸如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虎口拔牙),a lion in the way (可怕的障碍),to 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于危险的境地)等习语中。“龙”(dragon) ,中国人以“龙的传人”引以为自豪,因而在我国“龙”被视为吉祥物和封建帝王的象征。“望子成龙”表达了人们期望子女如龙一般勇敢、前途无量的美好心愿。而在西方人眼中, “龙”仅仅是一种想象中带翅膀的陆生动物,常为灾难、凶恶的象征,在英语中若出现“She was thought a dragon”则表示“她真是个凶神”,含有贬义。
  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于是在语言上便常用“狗”来比喻可恶的人和事,贬义色彩十分明显。如“丧家犬”、“落水狗”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例如,“四方”中国人习惯说,“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英国人却习惯说,Four cardinal points :North、South、East and W est. 中国人以“南”为主, 大概是源于“南面为王”,“北面为朝”的缘故。所以罗盘针明明是指北,却称“指南针”。西方则以北极为定位方向,所以汉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英语则是southeast, northeast, southwest and northwest。中国人习惯说“衣食住行”, 英语则为food, clothing,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英语中的elemental forces ( the forces of nature) 是earth,w ater, air and fire 四样而中国古代所说的“五行”则是金、木、水、火、土。复合词的排列顺序不同, 数目也是不同的。
  
  3.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多有“玉帝”、“菩萨”、“佛祖”等宗教词汇,与此有关的习语也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宗教词汇有“Bible” 、“church”、“Pray”、“Baptism”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的差异
  
  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cat’s paw 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再例如: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ill no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 源于《圣经》故事。Thomas 是耶酥的12 门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后来英语中用doubting Thomas 表示多疑之人,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便可以将其译为:你这个人真多疑,我说什么你都不相信。
  
  5.结束语
  
  文化差异常常导致文化理解中的误解,进而会给语言交流带来极大障碍。而且,在文化上难于接受的语言和行为或由文化的原因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比语言本身用词不当、造句不当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更为严重。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对英汉语言的研究和分析,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它们的发展与演化,使我们对语言及文化的异同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以实现跨文化语言沟通的顺利进行。第二,要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多接触西方文化,多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创造条件,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鸽平.关于《中国文化概况》中名词的翻译问题[A].语言文学与文化[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4]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3).
  [5]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杨自检主编,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10]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英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