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育中实施博雅弘毅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摘要】 博雅弘毅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两个支点,如何发挥美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中学生广博的学识、高雅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涵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弘毅的品格。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育 人文教育 博雅教育 弘毅教育
  【中圖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6-069-02
  0
  一、博雅弘毅教育的内涵界定
  “博雅”二字,谓之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后汉书·杜林传》)。“弘毅”二字,谓之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古人对博雅、弘毅品质的追求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不谋而合。两者都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都指向培养人的思想品位、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素质等综合个性品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博雅”、“弘毅”作为人文教育的两大主题开展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博雅教育”注重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高雅的文化氛围、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之成为博学广才、德高品正的高素质人才。“弘毅教育”注重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艰巨的求知历程、深刻的实践体验历练受教育者的意志,使之成为果敢刚强、宽宏坚毅的行动者。博雅弘毅教育旨在使学生成为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的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二、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博雅弘毅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儿童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均存在严重不足,对此,加强对青少年儿童人文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一个时代主题,也是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发展人类高素质文明所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而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教育具有浓厚的人文性质。它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通过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感悟美,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美术课程所具有的视觉性和愉悦性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在自由地创造实践中抒发个性情感,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的人格。它所具有的实践特征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养成“勤于观察、敏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及美术课程的这些特点,积极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极有助益。本文将对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开展博雅弘毅的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三、初中美术教育达到博雅弘毅教育目标要求的途径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在学校的美育工作中实现博雅教育的目标有着多种策略和方法。
  一、于审美活动中渗透博雅教育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人们通过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的观察、描述、分析的审美活动,感受美术作品中传递出的古今中外丰富而多样的人类文明。学生通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造型活动,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博古通今,也能在审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涵养儒雅的品性、高尚的情操。这对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尤为重要。而这种审美的教育渗透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渗透于多样的美术活动中,也渗透于无处不在的校园环境中。
  (一)注重审美教育的美术课堂教学
  审美就是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审美能让人们变得宽容、自知,远离狭隘与偏见、远离愚昧和麻木;也能在内化地过程中接受作品所折射出的认知社会的角度。因而,审美教学是实施博雅教育的重要内容。
  1. 课程设置——注重人文、传播经典
  《美术新课标》对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了规范,同时,也赋予了一线教师极大地自由处理教材的权利。教师可以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根据教学条件、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专长、社会的发展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增减、甚至结构的重组,形成有特色、有实效的校本课程体系。
  对此,笔者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在初中各学段分别开展西方绘画、中国传统书画、现代设计三个体系的学习,以传统美术文化为基点展开教学,注重文化比较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摆脱散乱的主题式学习方式,形成整体的文化观,并在不断地练习中培养美术思维和观察世界的方式。例如西画教学中开设《西画中的科学》引导学生认识东西方不同的绘画传统及折射出的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明确西画的学习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学习透视学、明暗法、色彩构成法、色彩明暗法、解剖学等传统技法,将欣赏评述与造型表现紧密结合。同时将技法表现与现代设计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开展室内设计、水彩漫画创作、皮影创作等设计应用及综合探索的课程。
  校本课程设计应以学生的心智发展为基础、以美术的科学体系为主线、以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为原则。教学中注重大美术观,在讲授每一件作品、每一种美术现象时都应该将之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上去理解,使学生获得整体的美术史观,并从中获得启示,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模式——引导感受美、创造美
  美术四个领域的课程虽目标指向不同,但都有同样的育人目标,那就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味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强调感知、理解、创造。因此在教学中学生需要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具体到每一个学习领域可采用的教学模式虽有差异,但都应强调——感受他人的感受、学习表达美感的方法手段(美术语言)、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如欣赏评述课的教学流程是:初步感知--深入探究--自主评价。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三个问题:看到作品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与古今中外其他同类艺术作品相比较,它有什么价值?你如何评价?

推荐访问:博雅 美术教育 初中 策略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