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课程在中小学生心智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衍生的心智教育维度出发,论证了心智教育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重点结合电影课程开发的实际案例,全面论证了电影课程在中小学心智教育中的应用,从而阐述它对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教育;电影课程;多元智能;心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8-0045-03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下,教育行业逐步转变了思维理念和实践方式,原有的课程分类、课程设置和课程传播的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上不断加载升级,以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出现的新特点和信息时代培养人才的新要求。在艺术教育领域,由于“认知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心智”理论的提出,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艺术教育已成为交互、创新、智能等信息时代特点的重要体现方式和教育实践模块,而电影作为媒介手段之一,在引进艺术教育课堂时,其媒介和图像的属性一旦与互联网传播模式结合,对中小学生心智教育和媒介素养的双重培养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凸显
  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艺术的认知性、审美性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根本目标是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悟,来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与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在进入职业教育之前的基础教育。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71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但需要指出的是,广义的艺术教育并不单单指学校的艺术教育,还包括社会的艺术教育(即由诸如博物馆、美术馆、广播电视媒体等一些社会机构来实施)和来自家庭的艺术教育两个方面。
  从艺术教育的当前发展来看,现阶段的艺术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基础艺术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观念,尤其是关于信息技术对艺术教育在思路上和课程模式上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还需要革新思维。具体体现在:①在目标导向上,还需要充分认识基础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认知和心智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克服长期以来艺术教育“专业化”的倾向;②在课程范式的创新上,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参与,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和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境,实现心智培养的教育目标,避免课程设置上的单一化、科目化倾向;③在课程传播方式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认知方式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利用慕课和翻转课堂增强传统艺术教育的互动性,实现交互,打通“线上线下”平台,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模式;④在课程实现手段上,借助多媒体、跨媒体的媒介方式,如电影课程、VR装置、交互平台、人工智能产品来实现人在认知领域的拓展。
  “多元智能”认知理论与电影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他将智能分为七类,包括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所拥有的智能的种类和程度。2000年,他又提出面向未来的“五种心智”(Five mind for the future),其中包括专业心智、综合心智、创造心智、尊重心智和道德心智。
  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地延伸可以发现,处于成长期的人,其基础心智的框架包涵以下几个方面:①认知维度——批判性思维;②情绪心理维度——同理心、理解、心理健康程度、情绪成熟度等;③意志维度——勇气、信念教育;④行为维度——掌握技能、学会学习、创新思维;⑤群体文化维度——社会、家庭、团队合作;⑥价值观维度——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基础心智框架中包含的六个维度,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要求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一致,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共通的目标诉求。同时,美国的基础艺术教育注意到艺术的“认知”属性的重要性,并围绕视觉智识开展了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即开设基于“互动认知”研究的视觉文化系列课程。
  而电影教育的特质是:①它是以认知为基础的综合媒介形式,作为基础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能够直接作用于视觉智识的激发和识别;②电影教育的互动性,为教师提供了能够观察学生独特智能组合的教育情境。艺术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艺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培养其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评价与反思能力、通过艺术形成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與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的能力;③电影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立足于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是以塑造学生整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主旨的。基础艺术教育阶段,电影教育的目标不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授予学生电影专业技能,而是通过电影这种综合艺术形式,从审美和欣赏的角度,把培养建立中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融合到美育之中。
  电影课程的心智教育模式
  既然是与中小学生心智培养相关的电影课程,那么在课程设计时,在选片标准、教学设计和传播方式上都要以心智培养为目标,实现融媒介素养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全面育人”的培养模式。
  1.片目围绕“心智教育”进行选择
  选择的片目标准应为G(大众级)和PG(家长辅导级),完全适合中小学生观看;选片的主题从知识和文化、生命和人性的思考、积极的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考量,实现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到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关于心智教育的六个维度,对应主题相应的影片,针对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命题进行引导。例如,批判性认知维度方面——如何看待贫穷(《跑吧!孩子》)、认识离别(《杜玛》);情绪心理维度方面——了解自己的情绪(《头脑特工队》)、如何面对委屈(《奇迹男孩》)、爱妈妈的方式(《印式英语》);意志维度方面——相信的力量(《小男孩》)、善良的作用(《天使爱美丽》)、宽容的力量(《青蛙的预言》);行为维度(掌握技能)方面——爱上一种运动(《灵魂冲浪人》)、了解各种职业(《妙手情真》);群体文化维度方面——怎么对待朋友(《翡翠森林》)、家庭的作用(《弱点》);价值观维度方面——付出与索取(《魔术师》)、关于竞争(《赛车总动员》)、怎么看待聪明(《阿甘正传》)。另外,从文化知识方面,也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影片进行专门的主题设计,如好玩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数学的美(《博士热爱的算式》)、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分类(《玛丽与马克思》)、人工智能与数据(《我,机器人》)等,从传统文化到基础学科再到信息技术都有所涉及,将知识性和影像的趣味性结合,让教育和学习具有更丰富的载体,从而更好地实现心智的启迪和人性人格的塑造培养。

推荐访问:互联网 心智 在中 小学生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