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为适应大数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人将《书籍设计与制作》传统化教学课程改革,尝试通过智能交互动画、视频教学、蓝墨云等教学手段营造了宽松活跃的氛围,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不易于理解的教学重点、难点,力求培养学生善学、乐学、活学;结合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组织课堂。
  关键词:书籍设计与制作;信息化教学
  一、教学过程
  通过前期对书籍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整体策略,我将教学过程分成课程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提升三个部分具体实施:
  (一)课前准备
  本人将课程整体设计分为布置任务、资料发放、学生自学三个环节。
  首先,我通过微信、QQ群,蓝墨云多渠道发布课前预习通知,布置任务一:为成功商业案例《大球泥》产品宣传册进行书籍印刷工艺选择,并将学习资源包上传至百度云盘,让学生下载后对照网络资源库、HTML5交互学习平台自主学习,了解书籍印刷工艺特点,自主分组讨论分析《大球泥》产品特点,以客户和设计师的角色身份来推动学生完成答题,选择完成后将答案上传至“蓝墨云班课”,并推选一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
  (二)课堂实施
  我分为团队汇报、互评互辩、评价反馈、应用练习四个环节。团队汇报:课上,由团队成员挑选一名代表汇报问卷调查答案,选择哪种工艺,分析理由。互评互辩:汇报完成后教师先不点评,由有不同看法的他组成员现场提出意见,互动交流,加深对书籍印刷工艺的思考和认识。评价反馈:老师根据团队汇报、互评互辩环节提炼归纳出教学重点,根据蓝墨云班课统计结果学生最难理解的制作工艺流程引入教学难点,对书籍各工艺特点通过视频及案例进行解析。
  實训练习、布置实训项目练习巩固课程知识点——为前期型录设计草样完成印刷工艺的选择。我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将参考资料链接二维码,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查看最新、最有趣的书籍印刷工艺,手机翻转课堂解决学生课后碎片化知识归纳不足的问题。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老师再依次融入完成讨论的组别成员并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进行点评讲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与客户沟通方案的能力。
  (三)拓展提升
  1.课后巩固,学生根据选择的印刷工艺方案完成书籍成品,并拍摄实物视频、照片上传至蓝墨云等多平台展示,选取优秀录制成果上传课程资源库,教师联系专家进行案例分析,加强学生对书籍印刷工艺的运用能力。
  2.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由课前商业成功案例引入教学重点,课中又用实训练习来化解教学难点,课后再用商业实战项目提升知识,完成翻转课程的知识更新与实施。
  3.考核评价,教师通过H5教学互动平台、蓝墨云班课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对学生整体教学情况进行监控,分为组间、组内、教师等5个考核部分。
  二、教学反思
  我从教学创新、教学效果、问题与改进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创新
  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完成了从传统教学到信息化教学的转变,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化解了教学难点问题,完成了从传统教学到信息化教学的转变。
  实现了学习任务与商业项目、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两个融合。促进了企业岗位与课堂、企业项目与课堂、行业发展与课堂的三个对接。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职业素养、提升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
  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我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自觉练习为主,教学引导、指导点评为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充分实现了一个转变、两个融合,三个对接、四个提升。
  (二)教学效果
  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学,学生感兴趣度、满意度、参与度极大增强,据蓝墨云课后调研结果分析,核心知识掌握率是高出了63%;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课程学习,相关作品参与各类竞赛都取得较好的成绩;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学,真正提升了学习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参与该课程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学生,毕业后都已在相关岗位就业。
  参考文献:
  [1]葛鸿艳.书籍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吕敬人.书籍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孙斐.书籍装帧[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
  [4]吕敬人.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5]王筱丹.书籍设计[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6.
  [6]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中职会计专业微课教学[J].曹欣欣.求知导刊.2015(20)
  [7]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中职课堂教学的研究[J].周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推荐访问:教学实践 信息化 课程 书籍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