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有明确的要求。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强调在合作中学习的合作模式、在交流中分享的交流模式、在互动中深化的互动模式。要把这些“可能”的模式,转化为实践中“可行”“可信”的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构建、去创新、去拓展。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将教学建模与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呢?本文通过人教版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案例对此进行诠释。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心动”
   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其学习时所面对的一系列刺激,都可视为“情境”。在教学建模中,“创设情境”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惊喜,平添几分乐趣;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显示、探索、表现,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案例1:《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设计
   上课之前,用视频播放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瞬间:击缶而歌表演、29个巨大的“烟花脚印”、活体字模、太极方阵、舞蹈演员以身体为笔作水墨画。在整个视频播放过程中,学生的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教师于是说:这届奥运会开幕式从主题到舞美等每个环节都让人难忘,请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感受。学生争相表达自己的看法:灿烂辉煌、光芒四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如梦如幻……他们或赞美,或形容,或感叹。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国外媒体对奥运会开幕式的评价:如英国《独立报》、美国《世界日报》、加拿大广播公司新闻网报道、韩国联合通讯称赞……教师再顺势点拨:奥运会开幕式历来是举办国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好一幅气势恢弘的中华文化长卷!那一夜,我们把精美的中华文化盛宴呈现给了全世界。今天让我们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出发,走进灿烂的中华文化。用真实的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用“心”去学习,教学可进入一种令人亢奋的状态。
   二、引导质疑讨论,让学生“脑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师建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得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而疑问能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师将学生置于疑难情境中,让他们遇到矛盾、产生问题,并由他们提问、讨论,再互相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做既能引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推动他们深思求解的探究行为,还能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气氛,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使个体学习系统得以开放,获得共同提高。
   案例2:《中华文化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视频展示:介绍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中华文明。看完视频后,学生提出了问题:这些文明的发祥地虽然都曾创造出了灿烂夺目的文化,却最终大都湮灭了,为什么古老的中华民族能延续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文化呢?学生不得其解,但又心存好奇。这时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以及阅读老师提供的有关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让他们分组讨论交流,探讨答案。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参与程度高,最终大家一致达成共识。可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丰富、生动、形象的事例,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萌发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愿望。
   三、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手动”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学生通过动手,能发现、学到新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便会对政治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案例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设计
   课前笔者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科技发展、语言文字等为主题,各小组同学分工负责,多途径收集资料,制成精美的形状各异的“中华文化专题”手抄报。两星期后,一张张有关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文化代表人物、中国汉字等主题的手抄报新鲜出炉。学生的手抄报可谓是各式各样、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各小组把本组的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内,从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里,学生们深刻了解了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蒿等节日习俗;知道了屈原的高风亮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领会了中国悠久的爱国传统;了解了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通过一张张的手抄报,百花齐放的先秦诸子、仁义道德的孔孟儒家,以及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豪放洒脱的苏东坡,这一个个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带着他们的思想学说和人生经历,从遥远的历史逐渐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他们不再陌生,他们在学生的精心描绘下,鲜活了起来……学生们的文化知识在手抄报里深厚起来,通过动手,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情动”
   情感是人的主观意念,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但更多的是枯燥乏味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揣摩、深入挖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思维的活跃和情感的释放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感受道德情感、人文情感,在情感的感化中生成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力。
   案例4:《民族精神我继承》的教学设计
   学生合作探究3则材料:材料一:据称,北京有近一半的人不知道“七七事变”发生在哪一年;每年的“九一八”都会有一些商家大搞庆典活动,因为“九一八”和“就要发”谐音,抗日战争仅过去60多年,就被一些人淡忘了。材料二:2003年1月16日,12位客人花了半天时间在西安满汉全席饭庄吃掉了一桌36.6万元的“天龙御宴”。材料三:韩国人的“国民精神”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中,让世人再次领略了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当韩国元兑美元汇率狂跌时,韩国人喊出了“一人一元救国家”的口号,市民们把自己的金银饰品卖给国家,只收个欠条,以助国家一臂之力;同时,民间团体和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增加生产,厉行节约,购买国货,减少出国旅游,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请同学们分析说明3则材料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此你有何看法?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珍惜、对假丑恶的憎恨,使学生动真情。接着师生继续探究:“在我国当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结合你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青年学生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对政治素材进行艺术处理,即使是很抽象、枯燥的内容,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动真情的效果。这一过程既发人深省,又饱含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动情而后思考,思考而后感知,感知而后发问,发问而后明理,明理而后践行。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灵魂。它不仅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关注学生实际需要,以教学建模为依托,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材资源,而且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诸要素合理配合,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活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吴松年,庄永敏.思想品德新课程百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亭中学)

推荐访问:教学资源 教学模式 融合 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