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品德与社会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摘 要:自2001年开始施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尤显其重要作用。本文在具体的教学中实践中,对思想品德教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公开课;思考
  2011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在一次外出参观学习中,我听了一节小学《品德与社会》公开课,课题是“人类唯一的家园”(鄂教版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以下是这节课的部分片段:
  (一)通过视频播放,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开始之前,让我们来看一组视频。(播放《动物世界》教师利用现代化网络设备,同学们兴趣盎然看着节目)。
  视频播完后,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这都是地球母亲给我们带来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人类唯一的家园”。(投影显示:课题“人类唯一的家园”(鲜艳精美的投影片,背景是水蓝色的地球)
  (二)进入正式授课阶段
  1.师生互动环节,教师主导的学生合作探讨式授课。
  小组讨论:全班同学分成5个组,根据老师所提问题的要求进行,3分钟的讨论准备,每个问题只能有一个同学为本组代表回答。回答问题的同学举起自己的号码牌。
  教师:同学们,我国宇航员第一人是谁?你们还知道那些著名的宇航员,请告诉我。
  学生:我国宇航员第一人是杨利伟,还有费俊龙、聂海圣、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女宇航员是刘洋、王亚平。
  教师:世界上一地个登上月球是哪位英雄?
  学生不约而同齐声回答:阿姆斯特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将阿姆斯特朗、杨利伟、刘洋等人在空间站,穿着宇航服的照片一一播出。一组组图片增加了课堂的乐趣,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2.分析课文环节。回答完以上教师的提题,唤起了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和想象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课本。
  教师:请同学们富有感情地读第一段。
  学生开始朗读课文。内容是:“牺牲的宇航员,再没有回到地球母亲的怀抱。”
  教师:读完第一段,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的感受。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学生:美国宇航员格里索姆临死前曾说:“如果我们死了,请大家不必大惊小怪,就把它当成一件普通事。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事业。我们希望不要影响整个计划和进程,征服宇宙是值得冒生命危险的。可见格里索姆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宇航员呀!为了征服太空,为了祖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他竟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精神让我们敬佩。
  教师总结: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
  教师:再让我们集体朗读第一段。
  3.课外延伸
  小组竞赛:科普知识问答教师用幻灯片播放问题,小组举号码牌抢答。
  教师:太阳系八大行星有哪些,按顺序说出。
  学生抢答:太阳系“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教师:为什么不是九大行星,剔除了冥王星。
  学生抢答: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大行星行列中被除名。所以太阳系只有八颗大行星。
  经过竞答环节,一堂课达到高潮阶段,学生争先恐后,将自己知道的科普知识说出来,一堂课就在热热闹闹气氛中进行下去。没有学生不参与,也没有学生开小差。教师和学生都融入在课堂中。
  (三)课堂结束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反思。
  教师:如果你是小小科学家,你将如何改变地球?
  学生:保护地球,珍惜地球上的资源。
  学生:发明空气净化器,让空气更好,天空更蓝。
  学生:我是环保科学家,我要先将垃圾清除掉。发明垃圾加工机,这种机器是全自动的,并且速度特别快,它一碰到垃圾,就把可回收的迅速回收,不留污染。
  一堂思品课有条理地进行了45分钟,课后有人赞许,也有人在质疑:在新课程改革下,品德与社会课也要“赶时髦”,课堂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吸引学生才好?这节课从形式上看符合新课标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比如教师设计新颖,运用网络教学,播放视频、图片引发学生好奇心;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式探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教师在层层递进的提问中教授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实际上整节课还是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教学过程太注重知识的传授,几乎没有照顾到小学生的精神需要。
  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像人一样的生活”,它不单指物质享受,也是涵盖了审美情趣、艺术创造、善的追求等精神享受。小学教育通过发展和完善小学生多方面素质,陶冶人格修养,提升人生境界,从而满足小学生精神需要。所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要让小学生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学得愉快。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适应儿童本有的天真童趣,课堂变成了死气沉沉灌输知识的场所。虽然本节课放一些视频和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真正的启发学生学习欲望,只是给予学生视觉、听觉刺激。这种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短暂的。

推荐访问:品德 公开课 引发 思考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