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标要求 灵活运用教材


  ·策划人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正确的教材观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灵活运用教材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课程智慧,这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科学、有效。针对这一主题,前不久举行的江西省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试验工作研讨会,就新课改六年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一标多本”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课标要求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大家交流了经验,提高了认识。现刊发这次会议的综述及相关的案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六年来,各设区市坚持“一标多本、自主选用”的原则,选用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这些教材分别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语文A版和语文S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用工作呈现“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格局。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以新课改倡导的教材观为指导,灵活运用教材,各版本教材试验教学工作卓有成效。
  为了总结、交流全省各地小学语文教师优化课程资源,活用教材的工作经验,促进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向纵深发展,全省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试验工作研讨会围绕“如何灵活运用教材”这一主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和交流。会议有全国知名教师支玉恒的公开课和专题讲座,有各版本教材的课例展示及点评,有活用的经验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这次研讨会上,全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致反映,这几种版本的教材不仅内容各异,风格不同,每种教材分别有自成一体的编写思路,而且教材建设均契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突出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在教材内容上,注意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二是在教材体系上,以培养语文能力为线索,有的还把学习习惯纳入训练体系;三是在学习方式上,注意渗透教法,指导学法,引导学法,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四是在学习途径上,注意引进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和实践延伸到课外、家庭和社会。
  通过研讨,全省小学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资源,“用教材教”的理念展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思想,能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种科学的、现代的、正确的教材观。在这种教材观的指导下,教师们有效地依托教材,恰当地处理教材,在灵活运用教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教材
  
  广大教师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语言学习的范本,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教学目标和方向,因而用足教材非常重要。基于此,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尊重教材、研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精心组织、激发师生对话,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例如,新课标各版本的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在许多课文中都有精美的插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从另一视角帮助学生解析课文中的重难点。有经验的教师都不放过这一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讲到的民族小学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小学生,作为汉族的孩子对少数民族没有多少了解,不易形成印象,教材课文后的“资料袋”里有五幅各民族服饰的图片。课堂教学时,教师都能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对照课文,相互介绍少数民族服饰,从而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
  又如,有教师谈到,苏教版教材的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适度、明确,命题作文少,不给学生条条框框;中年级段大部分习作还安排了“例文”,“例文”来自小学生习作,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情感,“例文”均由小学生按规范格式誊写。教师非常欢迎这一做法,他们一般先指导学生读“例文”,说说例文的优点、不足,再指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选题并练习仿写,并在誊抄作文前由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上习作书写的范式,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二、整合教材
  
  许多教师在研讨发言中普遍认为:教师备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这一行为可以显现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体现教师设计的匠心,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重组,巧妙地整合教材,优化使用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编排,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课程理念,“主题单元”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它包括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语文天地”设计了多种语文学习活动,包括:字词的学习,古诗文、名言警句的诵读,拓展阅读篇目,听故事,参观、访问,举办展览、讨论交流等内容。单元里的内容没有“导——扶——放”的前后序列,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是多样化的,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而且可以自主安排与设计。比如,有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师在交流中谈到,她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组“数字”单元时,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学习状况,设计了不同的教学过程。第一种方案,针对学前教育较好的班级,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至十的汉字,开课时就让学生尝试完成练习“连一连”,用学生遇到的问题导入新课,之后教学《数字歌》,同时教给学生“金钥匙”里提出的听读、指读方法。第二种方案,针对缺少学前教育的学生。开课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练习说话,“看看、数数图上画了哪些动物,数量有多少?”之后,再教学《数字歌》,完成“语文天地”中“连一连,说一说”的练习。开放的课程内容给了教师充分的整合教学资源的自主性,教师运用教材自如,学生学得轻松。
  
  三、补充教材
  
  通过研讨,教师们达成共识:教材不是唯一的教本,教师在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优化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一位教师在执教《梦想的力量》时,三次拓展课程资源,有效地为教材“补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教材的内涵。开课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口算题:“非洲水资源受污染,急需挖井以取得干净的水源。已知挖一口井需要2000元钱,假如一名小学生靠每天额外做工挣2元钱,攒挖一口井的钱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1000天”,教师追问:“大约多少年?”学生回答:“3年。”教师再问:“那攒挖30口井的钱大约要多少年?”“90年。”教师继续陈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两年左右的时间非洲就挖出了30多口井,解决了许多非洲人喝水难的问题,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计算、思考,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间环节为了提升学生对瑞恩梦想的意义的理解,教师出示一组非洲难民的图片。教师动情地讲述:“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瞧,因为没有水,他们的生活多么痛苦!”学生一片沉默。教师两次引读“当瑞恩听到教师的讲述,知道非洲孩子的苦难生活,于是他想——”“当瑞恩想到严重恶化的缺水问题,将会使非洲长期处于贫穷和饥荒,于是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学生都自然而然地声情并茂地接读:“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图片的展示与教师深情并茂的引读不失为优质的课程资源,为突破教学难点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推波助澜。
  在总结环节,教师又补充资料,说:“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教师顺势而导,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来写一段话。学生情动而辞发,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抓住练习的契机,在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想写的时候提出写话要求,使教学事半功倍。
  
  四、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与会代表在交流、研讨中提到: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或放大,或纠正,或引领,丰富、延伸教材的使用,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思路,使教材得到二度开发和利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或回答,也许只是学生一念之下的思维火花,但这正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种表现,对此教师要用智慧去敏锐地捕捉其中可能具有的化解因素,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这时的讲解、点拨和引领尤为重要;另外,课堂上与教学无关的突发事件,或许能成为有益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成为十分宝贵的活生生的教材,教师要高度重视,敏锐判断,加以利用转化。当然,在较短时间内要做出这样的判断,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经验,取决于教师判断问题的直觉,取决于教师平时的学习积累,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智慧。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当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超越了知识传递这一唯一功能的时候,教师的工作就需要实现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就是一项实现“文化融合,精神建构”的过程。信奉而不盲从,遵循而有所立”,是我们对教材教法的应有态度;成为课程工作者,研究课程,研究教材,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推荐访问:灵活 把握 课标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