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推进中小学礼仪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奥运会建设工程时指出:“要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喜庆热烈的奥运会氛围,展示我国人民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风貌。”随后,中央文明办下发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简明读本》,号召全体公民认真学习,各中小学也应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领会、实践。在这种情况下,礼仪教育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市一所学校曾提出“让女生成为淑女,让男生成为绅士”的校训,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剔除“淑女绅士”中的西方文化色彩和过于成人化的表述方式,毋庸置疑,这个校训所体现出的“有修养、懂礼貌、豁达大度、讲究谦让”的礼仪内涵是耐人寻味的。特别是在今天,大多数学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得到父母的呵护甚至溺爱,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合作的精神。针对中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全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之机,开展中小学礼仪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礼仪的诠释
  
   (一)礼仪的含义
   礼仪是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的统称。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准则;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致意,表达问候、祝福等惯用的形式;仪表是指人的容貌、姿态、风度等外在表现,是礼仪在个人形象方面的体现;仪式是指在特定场合按特定的程序和方式表达礼貌、礼节的活动。礼仪的定义多达几百种,笔者的观点是,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受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共同遵守,并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总和。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二)礼仪的特征
   1.规范性。礼仪既包含内在的道德准则,又规定了外在的行为尺度,对人们的言谈举止具有普遍的规范、约束作用。遵循礼仪,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嘉许;违背礼仪,就会到处碰壁,招致反感,受到批评。正所谓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2.操作性。礼仪以人为本,重在实践,人人可学,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礼者,敬人也。”待人的敬意,应当怎样表现,不应当怎样表现,礼仪都提供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3.差异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特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礼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需要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增进了解,尊重差异,不可唯我独尊,我行我素。4.时代性。礼仪一旦形成,便具有世代相传、社会成员共同实践的特点。但是礼仪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吐故纳新,随着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而增加新的要求和内涵。礼仪的发展变化,体现为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三)礼仪的分类
   礼仪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类型十分丰富。从性质上看,可分为言谈礼仪、举止礼仪、仪表礼仪、交际礼仪、习俗礼仪、餐饮礼仪、信函礼仪、公务礼仪、馈赠礼仪、涉外礼仪等;从对象上看,可分为个人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等;从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服饰等方面。还有些学者将礼仪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这五大分支。
  
   三、中小学礼仪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遵守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通过礼仪学习,中小学生可以学会尊重教师和长辈,学会团结同学、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强道德自律能力。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中小学时代开始培养,因为中小学生正处在个性及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实施礼仪教育,对于形成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我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注重礼仪的优良文化传统。从孔子时代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虚席以待”、“倒履相迎”、“三顾茅庐”、“程门立雪”……以礼待人的实例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呼唤教育者更加有效地实施礼仪教育。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让学生重礼仪、遵纪守法、顾全大局、尊敬师长、待人真诚有礼,做到“诚于中而形于外”。
   (三)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关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报告,主张学生应做到“四个学会”:学会认知(learn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生存(learn to be)、学会共同生活(learn to live together)。在21世纪的今天,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我国的中小学生更应做到“四个学会”。礼仪教育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方面,能够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可以指导中小学生更好地与其他个体、其他群体进行交流、沟通,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EQ(情商),让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不知礼,无以立也。”中小学生通过学习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规范知识,能够知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他者”,从而有利于提高自身“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
   (四)有利于推动中小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成长进程
   “个体社会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更需要教育的参与。中小学生的“个体社会化”成长离不开礼仪教育的干预,“知书达礼”就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表征。通过实施礼仪教育,可以使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引导他们遵守社会公德,认同、内化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逐步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礼仪知识,从而尽快实现“个体社会化”。同时,在接受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生还可以把礼仪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社会个体化”。
   (五)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礼仪教育还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得体的穿着,优美的身姿,优雅的行动举止,平和的语气神态……无不渗透着美,展现着美,这种美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社会环境,也净化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通过礼仪教育,中小学生能做到知礼、达礼、崇礼、用礼,塑造出全新的自我,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自己的人生。
  
   四、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前提:厘清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进行中小学礼仪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笔者认为,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礼仪的意识。礼仪教育是“生活秩序的教育”,因此,礼仪教育必须培养和增强中小学生的礼仪意识,使其认识到礼仪是一种生活范式和行为规范,也是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体现,礼仪对于一个人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礼仪的行为。礼仪教育要让中小学生理解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的,哪些行为是违背礼仪的,使中小学生了解到“彬彬有礼”、“毕恭毕敬”、“文质彬彬”等说法是用来形容符合礼仪的行为的,而“傲慢”等词语则是形容违背礼仪的行为的。3.礼仪的知识。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知识,具体而言,包括生活礼仪(进餐礼仪、仪态礼仪、行走礼仪等);交往礼仪(称谓礼仪、问候礼仪、交谈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接电话礼仪、合作礼仪等);公共场所礼仪(升旗礼仪、集会礼仪、购物礼仪、参观礼仪等);学习礼仪(课堂礼仪、活动礼仪等)……(可参照前文“礼仪的分类”一节具体实施。)
   (二)途径:掌握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基本方法
   在实施中小学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基本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故事启迪法。教师通过讲述与礼仪有关的真实、贴切、新颖、生动的故事,使中小学生从中明白事理,受到教育,得到启发,从而深化对礼仪的认识。2.行为辨析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举例、讲解等形式,让中小学生辨析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的,哪些是不符合礼仪的,让学生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加深对正确礼仪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的认同与内化。3.示范演示法。根据礼仪教育的内容和相关要求,教师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演示,帮助和指导中小学生实施正确的礼仪行为。4.角色扮演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中小学生自己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礼仪知识。5.童谣游戏法。童谣法,就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把多个有关礼仪的词语或句型融合为一体,以自编或演唱童谣的形式学习礼仪知识。游戏法,就是让中小学生通过做游戏来体验交往情境,践行礼仪行为。6.竞赛活动法。通过竞赛等活动来实施礼仪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如,以当前在全国开展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为契机,组织多种形式的中小学生礼仪知识竞赛,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礼仪知识,理解礼仪内涵,注重礼仪行为的实践养成。
   中小学礼仪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话题,不仅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亲身去研究,去实践。“做好东道主,文明迎奥运”,推进中小学礼仪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更有利于塑造我们国家健康、文明、友好的外部形象。
  (责任编辑邓蕙)

推荐访问:中小学 礼仪 推进 树新风 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