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礼教育势在必行


  【摘 要】从礼仪和法律、道德的关系论述普礼教育的重要性,并从礼仪的特点出发给出普礼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礼仪;德治;法制;EQ;IQ;尊重
  0 前言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本应是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自豪的事。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风气、精神文明状况却令人担忧,严重拖了“小康”社会的后腿。《北京青年报》曾报道: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据推算,清除一块口香糖至少需花费1.1元人民币!2012年年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翼明通过解读《颜氏家训》,结合自身经历,在作 “当代孩子家教”的讲座时,回忆自己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但对老师非常尊重。全班虽然只有8个人,但上课时仍由班长统一喊“起立”,大家一起向老师鞠躬,然后非常认真地听讲。“现在的大学生,迟到了半节课从来不打报告,‘起立’、‘鞠躬’一样都没有,在路上看见老师也视若无睹,大学生在礼仪上,简直一代不如一代!”唐翼明为此十分痛心。上述事例足以说明我国失礼、缺礼现象已到何种地步!
  普礼教育就是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现代礼仪教育、培训,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礼仪的重要性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北京申奥成功后,有人呼吁:为办好奥运会,北京人首先应改掉不讲文明的12个小毛病,提高市民的修养和公德水平,展示“新北京、新奥运”的风采。这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民的强烈共鸣。2008年奥运期间我们北京、我们国人真的展现出新的风采。近年来,许多大中专学校开设了礼仪课、礼仪专,受到热烈欢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金正昆教授的礼仪讲座,更是掀起了学礼仪的热潮。这一切实际反映了一种时代的呼唤,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维护社会秩序的迫切需要。
  1 礼仪教育的独特作用
  法律、道德和礼仪是人生的三尊守护神。其中,唯有礼仪这尊守护神尚未请到位。礼仪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礼仪、道德与法律皆为人们应当遵行的规范,有其共同性。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有时难以区分,但毕竟各有其特性和作用。
  1.1 道德与礼仪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说是互相包容的。道德之中包含礼仪,如社会公德中就有“明礼”的内容;礼仪之中有道德,礼仪中的“敬、理、序、诚”等涵义也正是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两者之间毕竟有区别。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则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如果说伦理道德偏重于理论性,较为抽象的话,那么礼仪礼貌则重于实践性,较为具体,易于操作。例如“尊重他人”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在礼仪上就很具体,如递交物品就得做到“安全、便利、尊重”,递刀子时就必须“授人以柄”。
  道德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礼仪教育。比如,服饰打扮不得体,就不能归咎于道德水平问题,而是缺乏仪表礼仪知识所致。一般而言,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行属于道德问题,而无意中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言行则往往是礼仪素养的问题。例如,诚心诚意送礼物给朋友,殊不知其却属于对方习俗的禁忌,令人尴尬。这显然是由于缺乏礼仪知识造成的,而非道德问题。
  礼仪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人的最起码的行为中,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多年以来,我们大力进行道德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但成效欠佳,究其原因是由于宣传导向性的多,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少;抽象的号召多,具体的易操作的少;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但多数人却难以做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礼仪是人际交往之道,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成效明显。因此礼仪教育恰好可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1.2 普法与普礼
  礼仪与法律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皆为行为规范,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违法的行为必是悖礼的举动;悖礼的举动,法律也必不赞成之。
  然而,法律和礼仪毕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法律具有强制性,礼仪具有非强制性。虽然两者都是为维护某种社会关系,但法制教育之目的是使人们不敢破坏业已形成的这种关系,礼仪教育则为了改善社会关系;法治偏重法律和制度,礼治则强调人的素质和教养;法治重他律,较严峻,礼治重自律,较温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健全的社会控制机制。
  诚然,法治是维护某种社会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主要标志。但社会现象错综复杂,法律难以巨细兼顾、囊括无遗。汉代贾谊就指出:“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能够:“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使民日近善远罪而不自知”。人们都希望把犯罪制止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那就必须从一个人的启蒙阶段抓好养成教育。相对法律而言,礼仪对于儿童的养成教育更有实在意义。众所周知,良好的行为规范应从小养成。在启蒙阶段,与其对孩子灌输法律知识,不如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法律对儿童而言显然较难理解,特别是《刑法》所列举的犯罪内容皆为应当严禁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更不宜对模仿性很强的儿童灌输。而便于操作、易于仿效的基本礼仪规范则完全适合儿童的启蒙教育。对青少年和成人进行礼仪教育也有益无害,毫无副作用。因此,“普法”固然十分重要,应坚持强化;而“普礼”也不容忽视,也应下决心抓紧抓好。各级领导和学校都应重视“普礼教育”。
  2 普礼教育切实可行
  普礼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1 我国有优良的尚礼传统
  我国人民素有尊礼、尚礼、讲礼的优良传统。礼仪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极易唤起人们潜意识中的情感,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容易被我们中国人所自觉继承和发扬。

推荐访问:礼教 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