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构想与实践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构想主要有六个方面。它们是逐步形成的,虽然某些方面有反复变化和矛盾之处,但却体现了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开创精神。毛泽东指导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实践分为四个阶段。他在20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有曲折、有失误、有重要贡献,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创者与伟大实践者。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构想与实践既有相适,也有相悖,这主要源于他指导思想上的矛盾、理论认识上的误区、“以苏为鉴”的局限及某些制度贯彻中的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构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7)07-0124-09
  曾丽雅(1953—),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当代江西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当代史。(江西南昌 330077)
  
  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毛泽东终生追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便为即将诞生的共和国确定了各项基本政策,也规定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既勾勒、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蓝图,也付诸了毕生的实践。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构想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只能在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地探索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构想是逐步形成的,某些方面还有着反复变化和不成熟、矛盾之处。但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与未来的丰富构想,却体现了他力图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开创精神。
  
  (一)“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和“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时,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走强国之路;强国的唯一道路就是实现自我发展,赶上世界的现代化步伐。这种强国意识一直主导着谙熟中国落后挨打历史的开国领袖的思想和行为。1953年,我们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便提出了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的构想。[1](P704)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提出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总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中,包含着“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任务。[2](P505)工业化既是现代化的初始阶段,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一直贯穿着的一项主要内容。于是,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开创性地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随着对现代化认识的加深,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具体目标在后来也得到明确和完善,逐步实现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转变。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中,我们党已认识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P704)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早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3](P13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将此“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写入了党章。1957年,毛泽东改变了这个表述,提法是:“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4](P379)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的决议采用了毛泽东的提法。这个提法对发展科学和文化均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在内涵上更为丰富,但没有提国防现代化。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现代化应该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到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其中的“科学文化”改为“科学技术”,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3](P439)
  
  (二)“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中共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曾为八大开幕词写过一个稿子,其中最先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用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认为:“到那时,即到1967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工业产值将占百分之六十几,农业产值将占百分之三十几,这样我国就可以说基本上有了现代工业了,就可以说初步地工业化了。但我国是一个具有六亿人口的国家,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按照每年增加1200万人计算,那时候有七亿几千万人口,按照每人占有各项主要工业产品的数量来说,我国要进一步工业化,要接近或赶上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那就需要几十年才有可能。”[5](P529)根据毛泽东的思路,八大初步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急于求成情绪,提出用3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提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使我们的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步骤。[6](P224,P206)应该说,这一战略步骤体现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初步认识。
  1957年7月,毛泽东又指出:在我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10年至15年;之后的任务则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以8个至10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7](P491)这一步骤基本上仍符合八大时提出的范围。到1964年底,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两步走”的战略步骤作了正式的表述,即:第一步,用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一构想,在1975年初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得到了重申。[3](P439,P497)
  
  (三)“百年强国”构想的曲折反复
  对于建设现代化所需的时间,毛泽东的设想有一个变化反复的过程。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在八大期间对南斯拉夫客人说:“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5](P541)1957年3月,毛泽东仍认为,我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改变中国的政治面貌,要大体改变经济面貌,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大概要100年的时间。他提出: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用100年的时间把中国建设好。[5](P648)毛泽东这个“百年强国”的宏伟构想,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设定。
  1957年11月,毛泽东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及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他当时正在考虑15年后中国在钢产量方面超过英国的问题。会议期间,毛泽东仔细地了解英国的经济情况,并根据中国钢铁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英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情况,提出要用15年或者再多一点时间在钢铁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5](P735)这个设想显然超越了实际可能性。
  1958年“大跃进”时期,毛泽东对形势作过不切实际的估计,他认为从当时发展的势头看,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已不需要原来设想的那么长时间,步伐可以大大加快,甚至一度认为只需几年的时间。但他后来发现了大量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头脑逐渐冷静下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恢复并发展了原先的战略设想。1961年9月,他在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的谈话中说,建设社会主义,“要有几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比如五十年到一百年。一个世纪不算长。你们英国的发展用了两三个世纪。”[8](P1173)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时,毛泽东强调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9](P31)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间设定的变化,反映了他探索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一个认识过程。

推荐访问:构想 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践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