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谣俚语看2O世纪5O年代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得失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国农民面对生产关系的“巨变”和社会生活的频繁“转型”,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很多“想法”和“思考”,形成了许多的民歌民谣及民间俚语,它们是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和农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其中,反应和折射出农业集体化和农民组织化的许多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农村变革,仍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歌;民间俚语;农业集体化;农民组织化;个体农民
  中图分类号:C912.82;K0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4.017
  
  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惟一办法,就是将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从个体生产到合作生产和集体生产,中国农民经历了生产关系的“巨变”和社会生活的频繁“转型”,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很多“想法”和“思考”,形成了许多民歌、民谣及民间俚语,这些不仅是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和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而且反映了农业集体化和农民组织化对我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农民组织化的成功与失误,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农民组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土改后发家致富的激动
  
  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分得土地的农民扬眉吐气,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带着浓郁淳朴情感的心声:“翻身全靠毛主席,翻身全靠共产党。”安徽凤阳民歌中唱到:“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来了共产党,人民翻身得解放。”同时,农民从批斗地主活生生的事实中,认识到搞封建剥削绝没有好下场,被斗地主则发出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封建了”的哀叹。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和生产资料后,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土地扎了根,生产更有劲”,“劳动光荣”和“发家致富”成为一股热潮。
  “发家致富”有着进取向上的激励作用,反映了土改后农民渴盼富裕,劳动积极性高涨,但也蕴含了中国式小生产者自私性、狭隘性的一面,体现了农民个体生产的局限性。一些土改积极分子和农民干部不愿再做公众工作,只顾自家“埋头生产”,“发家致富”。《新湖南报》和《人民日报》为此开展了“李四喜思想讨论”,以湖南农民干部李四喜为翻身后埋头发家的典型,进行思想上的批判。李四喜是一个贫苦雇农,土改中表现积极,被培养提拔为青年团支部书记,土改分得了土地、房屋和胜利果实,还娶妻生子。土改完成后,他不愿再做“革命工作”,要求回家专门搞生产,以便能像其他农民一样“发家致富”。上面的干部劝说他留下,他竟急得哭了起来,说:“我一生受苦没得田,现在分了田,我已经心满意足了,还要干革命干什么?”山西川底村农民“早起圪塔地蔓(即玉茭饭和山药蛋),晌午老瓜(南瓜)焖饭,黑夜豆面稀饭,行了”。
  千百年来,在个体小生产方式下,农民要达到“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饱状态并非易事,这也成为分得土地后很多农民的追求。但小生产者的这种低层次满足情绪,使农民很难有更大的进取心和作为,个体小生产方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更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二、农业合作化的转型
  
  土地改革后,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民越来越感到,在生产生活以及村庄发展中有许多依靠个体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一些农民开始感到再向前发展的道路不宽,产生发展无门的苦闷。“孤树不成林,单丝不成线”,成为许多农民的共鸣;“互助力量大,土岭能搬家”的道理,被广大农民所认识,这些思潮成为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社会思想基础,反映了个体农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互助合作的需求。我们党顺应农民的要求,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派工作组深入农户,发动农民组建互助组、合作社,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一部分农民体会到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比个体单干更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能够做许多一家一户“做不了”和“干不了”的事情。《贵州文艺》1955年第10期登载一首《春耕山歌》写道:“唱歌还要三个人,犁牛还要三根藤,互助合作好生产,单人独马搞不赢。姐妹人多好唱歌,兄弟人多好干活,互助合作有依靠,人手多来主意多。合作社是大石桥,不会动来不会摇,大家走向幸福路,稳稳当当靠得牢。”根据当时的调查,河北涉县农民积极参加合作社,“响应党的号召,走社会主义的路,依靠国家,依靠农业合作社来过好时光”。在自愿互利及循序渐进政策指引下,互助组、初级社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通过广泛的,大张旗鼓的社会主义远景教育,走上合作道路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的社会主义充满憧憬。安徽省淮北农村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共产主义是天堂,社会主义是桥梁”,“上了桥梁奔天堂,天堂无限好风光”;“社会主义无限好,白面馒头羊皮袄”,“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犁子洋耙,要啥有啥”。一时间,走合作化道路,“社会主义有奔头”,成为广大农民的一种时尚思潮,在广大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舆论的中心”,这更加激励着农民纷纷加入合作社,“入社的光荣户,不入社的老顽固”,成为农民的口头禅。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展,反映了我们党当时自愿互利和典型示范的合作政策是正确的。把个体农民组织起来互助合作,从个体生产到集体合作生产,克服了农民个体经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解决了一家一户个体农民不能解决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及难题,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还增强了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农民由小生产者变成了新时代的合作农民,使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和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极大推动作用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集体协作所释放的生产力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无法比拟的,合作生产优越于个体小生产方式,而且,只要方法得当,把农民合作的积极性和国家力量的推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我国汪洋大海一般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是可以实现的。
  
  三、大跃进的冲动
  
  在农民组织起来,集体的力量空前进发的情况下,从领导到群众,越来越多地把这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试图通过生产关系的超前变革创造出更多奇迹。随着社会主义总路线和“超英赶美”口号的提出及大张旗鼓的宣传,抢先思潮有了越来越大的发展,农民创造的许多“跃进诗歌”非常流行。被誉为“诗歌之乡”的安徽巢县司集乡农

推荐访问:俚语 民谣 得失 中国农民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