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敏感与新闻责任感的关系


  对于一个新闻从业者,新闻敏感和新闻责任感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前者是专业上的要求,后者则是道德上的要求。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一定的准则和要求,只有这两个要求都做好了,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者。
  
  一、新闻敏感的涵义及五种判断能力
  
  西方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觉得没有新闻了,就回来睡觉了。半夜,他被电话铃声惊醒,编辑告诉他:其它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重大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被感冒堵塞了。”这个事例说明,新闻敏感对于记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从学术上来说,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称为敏感。而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众多事实中发现和判断哪一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判断能力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的能力。新闻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记者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服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并积极地反映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要求利益和愿望。所以,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善于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对于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广大群众所关注而又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新闻记者都要以巨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去发现、去捕捉。
  二是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新近发生的事实不等于新闻事实,只有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的事实,才有传播报道的价值。如何在众多的事件或事实中迅速作出判断,最直观的就是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记者应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特别是在一些不被人们注意的或者司空见惯的事件中,迅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并能紧紧把握这一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报道。
  三是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判断哪个最重要、哪个新闻价值最大的能力。记者的功力就是要见微知著,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看不寻常。
  四是对报道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的判断能力。新闻时效性表现在记者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先知先觉”,以及迅速及时进行报道上,也体现在记者的政治敏感性、对当前形势和全局情况的认知、把握上。采编新闻既要抓住“第一时间”,又要分析研究当前情况、公众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受众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新闻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家”。心中要装一把尺子,这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你所了解的人和事分析透,这样,站得高,看得远,分辨能力强,稿子才能摸准时代脉搏,成为一碰就响的好新闻。
  五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每一件新闻事件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因素造成,必须透过纷繁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否则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新闻记者要激发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在采访过程写作过程中,不断地拓宽思路,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要有自己的见地,不要跟风,不要赶潮流。比如,在采访热点新闻时,发现有没有和热点新闻相反的冷点新闻。而这冷点新闻却是出新闻而且是出好新闻的地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是开拓新闻题材必不可少的办法。
  
  二、如何在实践中培养新闻敏感
  
  首先要到最广阔的一线中去倾听观察。只有冲锋在一线,才能占有最翔实、最全面的资料和信息。坐在后方闭门造车永远不能了解最真实的声音。
  其次是要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各个方面的调查来看,当前群众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地、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和本地的重大事件;对令人迷惑不解的、引起群众关心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反映人民群众在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要求、意见、建议,并希望运用新闻报道的力量促进问题的解决;了解知识;获得健康的娱乐。在及时反映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方面有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铁路建筑企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不正之风:一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承包人,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寻找种种借口,将本单位的职工弃之不用,大量采用社会劳务,这种“闲着媳妇雇保姆”的行为,不仅侵害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导致了国家建设资金的大量流失,成为严重影响国家重点建设的“黑洞”。《中国铁路建筑报》记者姜书范针对这一现象,及时采写了一篇题为《谁是企业的太阳》的报道,不仅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还引起了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预防和打击这种腐败现象。
  三是胸中要有全局,手中要有典型。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是站在时代船头的了望者,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一个“消息灵通人士”,“材料篓子”和“信息库”。比如一个行业报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了解全行业的基本情况,本行业的改革进展、发展趋势及其它重要情况,而且还要了解本行业内部各单位及基层的情况。一个记者无论是在旅途上、宴席上、散步聊天的时候……其神经都应当随时处于采访状态之中。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要研究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现象,要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要学会比较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情况掌握得多,线索、事例了解得细,这只是个基础,因为不是一切事件都可以当作新闻来报道的,这就有一个筛选、比较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知道大量的事实中哪一件新闻价值最大。采访过程不单是搜罗情况的过程,而且还应当是一个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过程。有经验的记者采访时,总是一边记下原始材料,一边记下偶尔迸发的思想火花,如分析、思考、归纳、疑问、感想等。这样边了解,边分析,边归纳,待采访结束,哪件事从哪个角度写心中就有底了。确定新闻主题也要运用比较的方针。总之,比较和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淘金”的过程,一个“剥皮”的过程,它能帮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五是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新闻敏感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知识面广的人 ,往往思路开阔,头脑敏捷,对新闻的捕捉力强。当记者的,不但要在采访本身下功夫,而且还要多下些“稿外功夫”。如果我们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新闻敏感就会不断有所提高。
  
  三、新闻从业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一个想要写出优秀作品的记者来说,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其重要。在新闻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真实性以及对新闻的选择等传统却受到了挑战。
  山西繁峙矿难记者受贿一案,涉及到新华社驻山西分社、《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生活晨报》等中央、地方两级新闻媒体的11名记者。他们的集体失语,说明了从业者缺乏新闻责任问题绝非个别,因此更有深刻反思的必要。在对繁峙矿难事件的采访报道中,11位记者因收受当地贿送的现金、金元宝而掩盖事实真相,将传播责任、监督责任、道德责任弃置不顾。一是采取消极传播的态度,不将事件真相及时公之于众,知而不报,背弃了新闻传播的公开、真实、客观及有效等原则。二是违背了监督责任。不是秉笔直书,披露真相,捍卫正义,而是见利忘义,“有偿不闻”,将舆论监督之权变为个人牟利的私器,使舆论监督形同虚设。三是没有履行道德责任。利欲熏心、是非不明,为区区小利就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抛至脑后,权钱交易掩盖事件真相,背叛了新闻记者最基本的良知,暴露出新闻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
  除此之外,一些新兴媒体的出现,如网络媒体等更是使某些新闻职业者忘乎了本应该牢记在心中的职业道德,两眼只盯着点击率,对于某些不良信息视而不见。
  一是在网络传播中,媒体没有过滤不良信息,造成有害信息的大量泛滥;将纯粹的个体私密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变成了公共话题,影响恶劣,显然背离了传播责任。
  二是文化责任缺失,媒体以丑为美,盲目追求“吸引眼球”的效果,求“新”求“异”。去年新出的“芙蓉姐姐”等更是将这种现象推到了极致。
  三是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理念,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混乱,伤害公众利益。无论是木子美的身体写作还是“芙蓉姐姐”“……哥哥”无疑都是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对于社会价值观造成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人则可能会有意或者无意的模仿这种现象。
  新闻从业人员被称为社会的“无冕之王”,可一次全国性的调查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有近半数的新闻工作者竟然不知早在1991年就颁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责任意识如此淡薄令人吃惊。要从根本上防止和解决上述问题,最终是靠新闻工作者的自觉与自律,这不能不使人意识到研究新闻责任的必要性,以及重视普及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当然,新闻责任感的丢失只是发生在新闻职业者中极少的一种现象,但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新闻责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它常常具体体现于:面对权利与义务、面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得失、面对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者该怎样取舍与选择。
  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是记者创优的关键因素
  从大量的新闻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一个记者想要写出好作品,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外,还必须具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敏感。因为新闻报道的“新”,是由记者富于创新探索和发现的采写活动提供的。
  笔者认为,解决新闻管理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除了公众的监督外,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恪守职业道德,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及媒体的整体素质,维护新闻业的社会公信力,并以此为前提和基础,去发现新闻、感知新闻,从而多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推荐访问:新闻 责任感 敏感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