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逻辑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逻辑需要从世界经济理论与发展经济理论融合的角度进行解释,其意义是充分发挥核心贸易国的“国家优势”,依次通过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贸易促进型大推进战略,以及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的分工重塑型大推进战略,最终实现区域内的经济重塑。“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的“国家优势”与区域的共同发展紧密结合,现阶段主要发挥“存量优势”、“供给优势”与“大国引导优势”,但中国还需努力推进“国家优势”的动态化,才能不断适应“一带一路”地区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一带一路”;国家优势;大推进;区域经济重塑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1-0006-09
  一、引 言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全球经济新形势下通过构建以中国为枢纽点的全方位经济开放新体系,进而推动沿线国家形成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经贸合作新格局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中长期规划。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不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区域合作,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据UNCTAD 统计数据计算,2010年至2013 年间,“一带一路”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3.9%和6.2%,高出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李丹,崔日明,2015)[1]。虽然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地理版图中,其一头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是世界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但问题是中间沿线却形成了经济的深度凹陷区。长期以来沿线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大多尚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而铁路、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了该地区难以充分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最终沦为世界贸易发展的过道,成为了国际分工的灰色地带。“一带一路”地区的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方式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现实背景。
  当前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经济意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论出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与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相一致,有利于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的战略目的;此外,“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从促进区域合作的一体化论出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一种典型的跨境次区域合作,不是一国的事,而是相邻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某个区域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跨国界的利益共享地带,旨在将安全互信、地理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切实合作和共同发展(柳思思,2014)[2],而且鉴于“一带一路”地区的多元化特征,其必须需求多元化的合作机制(李向阳,2015)[3]。第三,从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与调整的大背景出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建立“新南南合作”,把世界经济从传统的“中心—外围”格局向通过“双循环”结构转变,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和转型(王跃生,2014)[4]。正是由于对“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认识上的差异,有的学者侧重于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如何促进中国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张良悦,刘东,2015)[5],并强调了中国经济改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而有的学者则侧重于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作用,认为国际公共品的提供以及贸易协定的制定是问题的关键(黄河,2015)[6],而也有一些学者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的角度认为“一带一路”战略需要从我国参与改革国际经济治理、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建设国际经济新规则方面进行努力(王跃生,2016)[7]。
  可见,一项政策举措的实施需要基于坚实的经济学逻辑,而当前学者对于“一带一路”经济逻辑的解读仍具有一些片面性,其原因如下:第一,“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命运的共同体”,因而仅仅从中国的利益诉求以及发展趋势出发难以全面把握战略实施的思路与方向。第二,“一体化”的观点简化了“一带一路”地区的发展机制,事实上,一个物理上快捷便利的连在一起的区域才能更好地发挥制度安排的优势,区域合作的规模经济效应也才能真正发挥(王玉主,2015)[8]。第三,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出发,事实是更容易理解“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重要意义,但并不能有效指导战略的实施,如何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双”环流体系,特别是构架中国与其他亚非拉地区的以贸易与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循环体系,终归是一个地区如何实现共同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从“一带一路”地区的特征与发展思路上,其更需要从一个世界经济理论与发展经济理论融合的经济逻辑来进行解释。“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并不是通过互联互通完成区域的一体化,而是通过发挥核心贸易国的“国家优势”,进行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促进跨国间生产分工,进而实现沿线地区“跨国工业化”的大推进战略,最终拉平区域内不同经济体的技术与经济差距,形成区域内的跨国经济收敛。
  二、“一带一路”地区的特征事实与一体化困境
  “一带一路”倡议所反映出的经济逻辑来源于“一带一路”地区发展的特征事实以及面临的一体化滞后的问题。从“一带一路”地区的特征事实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为止覆盖面积最大的区域合作关系,其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共涉及65个国家,覆盖总人口数超过世界人口的60%,GDP 总量约为全球的1/3。虽然近年来该沿线国家贸易增长迅速,但“一带一路”地区仍然面临着发展滞后的困境,其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从地区发展异质性来看,其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由于“一带一路”地区覆盖面积较大且受制于初始条件的巨大差异,“一带一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异质性。从人均收入来看,中东欧等国家的收入水平较高,而68.9%的国家的收入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人均收入增长率来看,“一带一路”地区总体增长率较快,共有76.7%的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东南亚国家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相当的一些国家在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增长率方面都处于世界平均水平或以下(见图1)。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国家收入水平比较分散且差距较大,但大部分集中在中等收入阶段,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另外,高收入国家则大多都属于资源型国家,对地区整体发展缺乏带动作用。区域内收入差距过大将阻碍高层次的贸易合作,使得该地区难以进行经济的深度融合,不利于实现共同发展。

推荐访问:倡议 逻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