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网络颓废文化的立场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出现了“颓废化”的显著趋势。这种颓废文化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选择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并可能在将来造成整个社会进取心的沉沦。因此,大学思政理论课有责任对这一不良倾向展开积极引导。具体而言,应坚持弘扬主流文化,传递自信;尽量帮助每一名大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感,并树立合适的理想信念;同时,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亦有必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借鉴网络文化在传播上的优点。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网络颓废文化;积极引导;立场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2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110-04
  一、从萌发到流行:网络颓废文化的变迁
  关于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彭兰教授在2011年就颇有洞察力的总结到:“恶搞是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娱乐化也是网络作品的一个重要基调”[1]。当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我国的网络文化似乎又出现了新的显著趋势——颓废化。
  2012年初,一个被称为象征“庶民文化的胜利”的字头——“屌丝”开始在网络中广泛流行。这个称号通常指称“矮锉穷”的男生(当然,‘土肥圆’的女生也可以称为‘女屌丝’),与“高富帅”相对。据说该词首先源于百度“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会员的恶搞,没想到被对方笑纳。其后,越来越多的人以该词恶搞别人或调侃自己,包括一些明星名人都曾以“屌丝”自居;还诞生了网络剧《屌丝男士》等艺术作品;同时,“屌丝心态”一词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屌丝”遂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词条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经久不衰。该词至少有以下三个消极之处:首先,词源上的粗俗污秽。其次,以该词为核心的语境和心态将女性解构为物化标签,明显具有侮辱女性的倾向。最后,带有严重的颓废化色彩,既没有让以此自居的人显得与众不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任何正能量。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说:“在今天,‘屌丝’的叙事主流化,已经与年轻无关,与财富无关,甚至与阶层无关,反讽的意味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拒绝进步和自甘堕落的暮年心态。当它以极端显赫的姿态凸显于公共言论空间的时候,整个语境的调性便彻底下坠,感性和暴烈的气息统治一切,中国的舆论世界很可能将丧失复杂思考和理性辩论的能力”[2]。
  时间来到2016年,一张名为“葛优躺”的老剧照在网络上爆红。“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其实并不是很想活”;“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这些搭配在“葛优躺”图片上的文字不加掩饰的表达了新一代青年的无力和无奈。以“葛优躺”为标志,一场表现为悲观、颓废、绝望、负能量的被称为“丧文化”的网络文化运动席卷而来。除“葛优躺”外,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名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表情包“有四肢的咸(闲)鱼”;动画片《马男波杰克》;看淡一切、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网络热词“蓝瘦香菇”、“吃土”、“世界充满恶意”;网红饮品店“丧茶”等也成为“丧文化”运动的标签。主流社会对于“丧文化”的态度总体比较宽容,有观点认为“丧是青年人对这个世界的诚实表达和温和反抗”[3]。张杰教授还认为:“我们能看到年轻人慢慢愿意展现自己无力、脆弱、失败的一面,这确实是一种进步,说明年轻人开始慢慢摆脱了过去老一辈人‘好面子’的集体心理,内心自我的一面开始彰显”[4]。但也有观点认为:“毕竟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消极的解构的话语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互调侃中,也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5]。
  网络文化虽然萌发于网络的枝头,但它的根基却来自现实社会的土壤。为什么2011年后我国网络文化会带上颓废的色彩?首先,从经济社会大环境上看,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后“新常态”的平台期,相对而言,90后青年通过个体努力就可以实现阶层跃迁的机会已经不像70后、80后那样多了;另一方面,高房价有利于资产持有者、先富者、中年人,却不利于劳动力持有者、未富者、年轻人。其次,我国特有的各种“二代”拼爹、炫富“景观”更加重了90后青年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最后,从文化本身来说,我国目前的一些文化对社会中下层青年不太友好。在现实的压力下,当代部分青年至少在潜意识里放弃了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人生观。他们更认同“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的心态。他们选择让自己颓废、卑微下去,将自己矮化为一个“屌丝”,让“丧”称为日常,似乎这样就能给自己的不努力减轻一些负罪感,找回一些正当性。
  二、无为而治还是积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立场
  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屌丝”、“丧文化”等网络颓废文化在大学生中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是在网络社交媒体中还是日常现实生活中,这些颓废的文化符号都高频率的被他们所使用。这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固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共享性、平民性等特征使颓废文化传播很快;另一方面,95后大学生正处于逆反、越轨心理较重的年纪,同时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上反主流的新鲜事物也善于模仿,乐于接受。因而有观点认为,大学生中的网络颓废文化就像当年的“朋克、嬉皮士、杀马特”或者“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温室的花朵”,都是时代给予青年的烙印,是无伤大雅的正常现象,教育工作者无须过于关注,保持无为而治即可。但文本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网络颓废文化已经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实质的不良影响。
  网络颓废文化对大学生的直接不良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影响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部分学生对学习知识、集体活动、社会实践都提不起兴趣;而是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这种倾向甚至有从个人向小团体(比如一个宿舍)发展的趋势。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进而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沉溺于网络颓废文化中的部分大学生状态是萎靡的、精神是空虚的、人际关系是冷漠的、社会责任感是缺失的,这显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在网络世界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也更容易被落后腐朽的价值观所俘获,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第三,最终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网络颓废文化使部分学生自我矮化、没有人生目标、缺乏自信、抵触竞争、不思进取,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甚至成为心理的不健康和行为失范的重要诱因。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对策 颓废 立场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