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途径和方式探索


  【摘 要】本文提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育人育心,增强学生的体验,增进学生的情感,促进教学的社会化是重要途径,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还原学习情景,构建课堂、校园生活、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体系,讓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丰富起来,生活化、社会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课教学 社会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068-02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往往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技能操作轻理论的倾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将理论传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打造“有用、有趣、有效”的“三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就是在理论指导下,坚持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验证、深化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要靠立足课堂、校园文化活动跟进、校外社会实践落实三位一体实现。
  从教育原理上来看,教育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更不能脱离社会。从教育产生上看,最初形态的教育就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事业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内在规律看,一个人道德、性格、兴趣、技能的形成,是在集体生活中不断进行社会交往的产物,是各种自然的、非正式教育、非制度化学习方式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难以割裂也不能割裂。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基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出发点,马克思特别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果离开社会的全面发展谈人的全面发展,那就好似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厦一样危如累卵,个人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孤独地发展着,变成少有联系的相互独立的封闭个体。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育人育心,增强学生的体验,增进学生的情感,促进教学的社会化是重要途径。
  一、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设计,构建课堂“微型社会”
  学校教育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适应了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同时,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作为高度制度化的教育形态,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师、行为准则、日常管理、测量、考核等方面日趋规则化、标准化、程序化。这一方面保证了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助于对教育活动的有效监控、对教育效果的统一比较。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以其特有的标准和规范,形成了一定“封闭性”,构成了对其他社会系统和其他教育过程的排他性,变得相对保守狭隘。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特点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需求存在脱节问题,理论性、说教性强的特点不能很好适应伴随新媒体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群体。从笔者多年从事高职教学经验来看,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差,不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碎片化的学习模式,课堂理论灌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社会实践的课堂教学,被动接受教育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容易培养起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意义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提升教学效果,就要努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成为“小社会”“微型社会”。要通过课程设计,创设教育情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学生间合作学习。学习不是学生个体的活动,完全可以以集体的形式开展,成为集体尝试、集体努力、集体体验。课程设计要强调“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发挥“同伴教育”作用,按照任务分工进行互助学习、集体研究。合作学习变学习中学生个体和老师的关系为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表达、学会讨论,变个体之间的竞争为小组间的合作,增加集体荣誉感,建立起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创设学习共同体,需要实现教学由“传授型教学”向“互动型教学”的转型,把学习的主动权、创造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
  二、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发挥活动育人效果
  (一)把校园变成更加社会化的组织,打破学校和社会的边界。学校里学生和学生、学生和班干部、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具备了内部小社会的基本关系、基本环境、基本特征。这些看似简单的关系体蕴含着一些与外部社会相同的复杂因素。例如,学生和学生,不同的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特长不同,同在一个班级学习生活,这对每个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组织能力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蕴含其中的教育意义在于,学校相对封闭的特征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重视这些因素、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在校园里创设出丰富多样的情景,同样能够营造出“小社会”的氛围,减少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之间人为的隔阂,让学生在类似于社会的校园空间里体验社会。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坚持“人文熏陶、环境育人”,重视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二)让学生在校园社会里学会选择、学会自我管理、自主管理。高职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准社会人”。自主管理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形式。现代社会对成年人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的要求,完全可以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自我管理逐渐培育和强化。推动学生自主管理,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给学生做决定的权利,由学生自定规则,让每个学生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对象,最终达到“管,是为了不管”。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社会化 途径 探索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