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两个基本的共同点:共同关注人、共同以实践作为主线。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进行探讨能够从源头上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人的脉络,对其进行价值分析,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而人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关注的中心,马克思主义人学就是围绕“人”来展开探讨和研究的。二者对人的共同关注,使得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联。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两个基本的共同点:共同关注人、共同以实践作为主线。因此,以这两个共同点为基础,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人的脉络进行探讨,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人的本质与实践教学之根基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人”是处在社会关系、处在劳动实践中现实的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的问题时首先确立的逻辑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必然把现实的人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纳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考量。学生是具有生命的和社会关系的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学生有作为具体的人的差异性,深刻理解学生的本质和个性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所提到的人的本质的说法(劳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从其根源上说首先都是立足于实践的,对人的本质的这种实践的理解决定了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便是实践着的,如果人离开了实践就不能表现人的特质,更无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将实践作为一项教育环节加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便应运而生。相对于物质实践的生产创造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更倾向于思想方面的实践,即精神实践。这种精神实践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时代,精神实践更是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而存在,而被社会所需要。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生命的表现形式同也是社会生活的印证。每一个现实的人,必然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实践中发生联系、互相依存甚至互相依赖,每个人在其中都是在塑造这自己作为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社会实践中塑造自我,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继而负有更伟大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其作为人的最本质的生命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把实践单独拿出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节,实际上是促使我们用实践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人。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主体;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是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存发展方式,离开人去谈实践会使实践神秘化;离开实践去谈人则会使人抽象化。那么,我们就既要在实践中重视人的作用,又要紧密结合人的本质来进行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把有关于人是何物、人应为何物、人需要什么作为整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关于如何在实践中培养人的系统加以探索,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基深化。
  二、人的需要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针对性
  人们在进行第一个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时,首先出于的目的就是满足其衣食住行等的最基本的需要。这就提示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时候要着眼于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并能针对学生需要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向学生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内在知识缺乏的需要,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方式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满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方面的需要。学生进入大学时期,其需要的层次已经开始走向了高层次需要,这一更高层次的需要在形式上逐渐表现为自我实现需要、精神需要等发展性的需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与满足人的物质性需要是相脱节的,二者存在着互相促进、交替上升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既要切实满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又要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精神性需要的发展。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便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这也是我们在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进行的活动,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才能够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教学。另外,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合理的需要、健康的需要,促进学生形成精神性需要,以高层次的需要激发学生自觉提升自我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只有学生能发自内心的去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进步,才符合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所以说,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彼此促进的,一方面,以人为本便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满足需要作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引导学生合理需要的形成;另一方面以学生需要的作为内在动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生成,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人的价值与学生价值之实现
  实现人的价值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从事着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人的价值。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在思想意识、道德选择、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金钱观、物质观等理想化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保有量,但具体到实际中其效果却只能是差强人意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补充,与思政理论课相融合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效果的未尽之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便是用来弥补学生们徒有理想化的价值观而不知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将学生纳入到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关系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吸收程度,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理想化的价值观成为实践活动中能深切感受到的实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和丰富,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理论课堂上学习到的价值观的实际用处,更能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着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是抽象地去谈论社会价值而淡化个人价值,长久以来人们形成的误解是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党和国家的事,与个人无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带有极大的政治色彩倾向性,所以在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时,我们要做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主导,个人价值也不容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符合马克思人学有关人的价值的内容,又符合实现人的价值的形式,传统理论课堂是同学们只感受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而体验不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而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便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高度统一,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提高个体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同时能够在此基础上自由自觉地彰显自我价值。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青年只有创造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才能显现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要立身于实践中去创造价值、实现价值。
  四、人的发展与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之推进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始终,而且它还是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发展最崇高的命题。马克思还进一步提到了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渊源。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人始终是处于发展着的状态之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伴随着人的发展提出的更进步的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追求和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有阶段性和相对性,人的全面发展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恒定的标准,人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承载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的阶段性任务。也就是说大学阶段同样同样有着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提出便是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其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一方面,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自由发展为前提,学生能够不受外界的束缚和影响而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像能够自由地选择课程、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的爱好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都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自由是建立在人认识、掌握并驾驭了客观的必然性和对象的尺度的基础上的自由,这里的自由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而是规范在一定的法律和规章之内的自由。另一方面,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归宿。如果说自由发展的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化,那么全面发展则是学生的全面化,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智力和体力等方面的综合性,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推进着每个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1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宝都街道办事处
  2桂林医学院)

推荐访问:思想 视域 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 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