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初步结合


  [摘 要]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带到了中国,但其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一成果只是被作为域外新知。通过国内先进知识分子的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中国革命由“走俄国人的路”逐渐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独秀;陈望道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5-0020-07
  2018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单行本刊行170周年。《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70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抚今追昔,回望從《宣言》中文全译本问世以来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不断走向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顺利进入新时代。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纲领的制定,就是把《宣言》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最初成果。
  一 、光耀中国:从要点介绍到全译出版
  1848年2月24日,《宣言》首次以单行本形式在英国伦敦刊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人类社会最伟大的思想火炬点燃了。
  近代中国的人们,不甘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兴起自强运动、维新运动。那时,要救国,要自强,要维新,就只有学外国。于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在西学、新学的引进过程中,尤其是通过日文社会主义书籍的传播,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开始为国人所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之炬从此光耀中国。而译介《宣言》,则是从20世纪初开始。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朱执信在《民报》第2号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在《马尔克》(即马克思)一篇中,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第一次概述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基本思想和历史意义,摘译了几段文字和第二章的十大纲领全文。朱执信将书名译为《宣言》,称“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1] 353。在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中,《宣言》也被称为《共产主义宣言》。
  1907年,张继、刘师培发起创立社会主义讲习会,出版《天义报》。1908年1月,《天义报》第15卷发表民鸣翻译的恩格斯为《宣言》英文版所作的序言。该报春季增刊刊载民鸣翻译的《宣言》第一章,并发表了刘师培为《宣言》中译文所写的序言。根据姜义华先生的研究,该中译文并未见该报全文发表。
  另外,1906年12月,日本东京社会主义研究社在幸德秋水著、蜀魂译的《社会主义神髓》书末发布广告,预告中国将蜀魂译《宣言》列为“社会主义丛书”即将出版。因资料所限,实际情形不详。
  上述《宣言》的中文译介,大多发生在日本,且多由日文转译,中国国内知之者甚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李大钊当时预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这种新形势下,《宣言》中译文,并且是全译本,合乎时宜地在中国本土出现了。
  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第16号发表成舍我摘译的《宣言》第二章最后部分。11月1日,《国民》杂志第2卷第1号刊出李泽彰摘译的《宣言》第一章。年底,正在北京大学就学的罗章龙从德文节译的《宣言》以油印本形式流传。
  《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由陈望道完成的。陈望道早年留学日本,受俄国十月革命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开始关注、研究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他受聘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20年3月,浙江“一师风潮”轰动全国,陈望道作为校园最锐意的改革者之一,受风潮所及被校方解聘。随后,他到上海。主编《星期评论》的戴季陶正物色《宣言》的译者人选,他正好被历史性地赋予重任。
  陈望道的翻译底本是日文版《宣言》。为了专心译书,他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独自住进早已作为柴屋的老宅。不足两万字的译文,他费了平时译书5倍的功夫,花了数十天才得以完成。陈望道的专心致志,留下了令人动容的佳话:某一天,母亲为他送来糯米粽子,伴以红糖佐料,陈望道心无旁骛,错蘸了墨汁而浑然不觉,吃完还说味道“够甜了”。
  当陈望道携带《宣言》译稿来到上海时,《星期评论》已停刊,他经由俞秀松将译稿交给了陈独秀。1920年4月,受俄共(布)中央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派遣,维经斯基来华,帮助中国革命者建立组织和开展宣传工作。维经斯基先后同李大钊、陈独秀建立联系,成立了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上海革命局,《宣言》中文全译本便顺理成章地纳入了出版计划[2] 28-31。
  1920年8月,准确地说,是8月17日前,国内第一个《宣言》中文全译本,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正式出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对外发行。由于疏漏,中译本的首版封面书名错印为“共党产宣言”,同年9月二版时改正过来。这个以马克思半身照作为封面的中文全译本甫一问世,立刻引起极大的反响,初版1000册,很快销售一空。再版1000册,仍然很快售罄。到1926年5月,重印达17版之多。
  《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问世,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这个译本,更多的中国读者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他们中的先进分子进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遵从《宣言》基本原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其思想光芒的照耀下,知行合一,上下求索,不断开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
  二 、精神原乡:从域外新知到立党初心
  《宣言》集唯物史观理论、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于一体,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了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阐明了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以及党的最近目的与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 285-286所以,《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份文献,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原乡。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