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人文外交,努力提升国家形象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各国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国家形象、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都竞相完善自己的外交方式。我国的外交更是积极主动地从政治扩展到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方式。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人文外交也成为我国外交方式的新亮点,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人文外交;中国文化;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62-02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阐述了人民感情对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性;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这是我党在表述外交方针上的新增内容;2011年6月24日,贾庆林也在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上指出:“要发挥政协自身优势,努力开展人文外交,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努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为促进中国外交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由此可见,人文在外交上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我国领导人和政府的重视,人文外交正逐渐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人文外交的涵义
  在西方,“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sm”,也就是人文主义,它与经院神学研究相对立,表示与世俗人文相关的研究。人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人们追求个性自由、推崇科学真理、反对封建压迫的崇高品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的建立,成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
  在我国,“人文”一词首先出现于《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我国古代管理者也非常重视“人文”,认为只有处理好“人文”,才能够“化天下”。
  “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人文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对建国以来外交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形势的一种具有创造力的回应,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二、推进人文外交的基础和原因
  (一)丰富的人文资源是推进人文外交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强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更是对中国文化表示出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2008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网民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国家文化,中国文化居世界第二位。
  另外,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隆重举行,孔子学院在海外的积极兴办,都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以及热情友好。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秀人文资源、抓好近年来创造的良好发展契机,不断地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思想交流碰撞、融合发展,以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在世界舞台上大胆秀出我国的精彩与力量。
  (二)外国的偏见与误解是加强人文外交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的同时,我国的文化也开始受到国际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威胁论”的抛出就让许多国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出了敌视的态度;文化的偏差,使外国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总是带有质疑的声音;藏独份子在反华势力的支持和西方媒体的恶意炮制下,不断地发表着分裂国家的言论,导致外国民众对我国的和平友好产生了不信任。
  要想真正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与认知,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了解并接受中国的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面对着国际上这些充满质疑的声音和饱含敌意的行动,必须积极应对,大力推进人文外交、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让世界人民理解我们的文化和思想,认识一个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真实的中国。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人文外交成为必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渐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平等,努力营造出的良好国际环境也为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剧,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扩大外交领域,让各个方面都能积极参与到国际的合作与竞争中去,以便能够适应剧烈竞争的急流。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文外交纳入今后外交工作重点探索的领域,正如我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奥运后的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中所说:“大力推进人文外交,加深人与人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友好情谊,对于增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②
  三、加强人文外交,尽展中华风采
  (一)思想外交
  思想外交着重是指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方面的国际互动。在国际关系外交史上,有许多意识形态外交的先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号对南斯拉夫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日本军国主义者提出“大东亚共荣圈”企图在亚太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目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必定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眼中钉,加之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网络的大众化等原因,西方的意识形态正对我国意识形态发起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防一些图谋已久的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不轨行为。因此,我们对内必须让人民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对外也要积极进行思想外交,让世界感受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国。
  (二)文化外交
  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推进文化外交的重要基础,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文化以及具有浓厚宗教思想的佛教文化等,都散发出了独特的难以抗拒的东方魅力。因此,文化外交也成为了我国人文外交中的重中之重,它能够用全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来交流情感和沟通心灵,继而让对方能够在渐渐地熏陶中产生出文化认同感。被称为中国当代外交之父的周恩来就曾在著名的万隆会议上用“求同存异”(来源于古籍《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念)的方针赢得了他国的钦佩与尊重。目前,我国已在许多国家的中国使领馆设立文化处,以便能够真正实现政府间的文化合作与交往。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极大地增进了我国人民与国外人民的感情,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牢固了双方的友好关系。总之,我国积极的文化外交正不断地提高着国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软实力”,让中华民族和平友好的形象得以充分展示。
  (三)人民外交
  人民外交,又称民间外交或公民外交,与政府的官方外交区别开来,常常以民间团体的形式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人士进行民间的非官方的交流。我国在开展对外交往的工作中,一向注重民间外交这一方式,比如中日“以民促官”、中美“乒乓外交”和“国际友好城市活动”等,都是极具典型的人民外交方式。另外,人民外交还具有另一个层面上的含义,即外交的人民性,我国前任外交部长杨洁篪曾在外交部第十二个“公众开放日”活动上说到:“人民是国家的建设者,是外交工作的基石。人民群众是外交工作力量的来源、智慧的来源和活力的来源。我们的外交工作就是要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由此可见,我们的外交工作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进行的,让群众积极参与并最终惠利于大家。以后,我们应当继续发扬人民性的外交理念,让人民外交与官方外交相互补足,形成“官民并举”的灵活外交方式,让强大的民间力量登上世界的舞台,争取人民的利益,展现国家的风采。
  人文外交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突破点,在未来的外交工作中,我们应扎实推进人文外交,全方位加强思想外交、文化外交和人民外交等各种外交方式,这不仅是我国适应国际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展现无限魅力的中华文明,塑造和平发展、团结向上的国家形象的需要。
  注 释:
  ①叶青.浅析中国特色人文外交.国际展望,2010,(1).
  ②人民网.杨洁篪专题报告:奥运后的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135921/8198474.html.
  参考文献:
  〔1〕张清明.中国外交[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
  〔2〕齐建华.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五大因素[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董漫远.推进“软实力”建设,加强人文外交[J].中国外交专论,2009,(9).
  〔4〕金正昆,唐妮娜.当代中国外交的新路径:“人文外交”初探[J].教学与研究,2009,(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推荐访问:大力推进 外交 人文 提升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