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来源


  摘要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社会理论与当前国际形势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原理,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对中华文明的优秀传承,它丰富和诠释了《联合国宪章》理念,是国内政治理念中的和谐社会概念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一大理论成果,对推进中国外交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和谐世界理论来源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29-02
  
  早在2004年10月,在中俄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就第一次在双边外交文件中提出关于构筑和谐世界的理念。2005年7月,胡锦涛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再次阐释和谐世界的理念。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向全世界郑重推出了和谐世界的主张。在这之后的12月,胡锦涛主席又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年贺词,重申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2006年8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对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作了全面阐释。他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致力于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同年,在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探讨、分析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思考意义重大,其思想来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世界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社会理论的发展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中,“世界历史”是一个基本概念,“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不时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由封闭到开放逐步演变的结果,是随着近代社会大工业、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的出现而出现的。
  国际社会的形成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还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个民族都依存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代替。”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成长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世界性交往的普遍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随着世界性交往的普遍发展,各国才能够充分利用生产力发展的文明成果,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和世界性普遍交往的发展,无产阶级才能在数量上和力量上壮大起来,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够相互支持,形成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势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各个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马克思在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共同章程中也明确指出:“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合作”。这些论断都是对世界历史条件下人类解放进程和规律的有益探讨。
  
  二、和谐世界的理论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理论
  
  建设和谐世界思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和矛盾运动规律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当今世界充满了各种矛盾,有全球性挑战和问题,也有地区性冲突及热点问题,世界很不太平。在此背景下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思想,可能会使一些人在认识上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消除这些困惑,首先必须弄清唯物辩证法对于矛盾规律的一些观点,然后搞清楚建设“和谐世界”思想如何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当今世界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和谐思想在理论上是对矛盾的普遍性的肯定,在现实中则是对世界各种矛盾、冲突的冷静观察和积极回应。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和谐并不意味着否定、忽视或回避矛盾。恰好相反,和谐意味着承认矛盾、重视矛盾和积极应对矛盾。和谐只在矛盾的关系体中发生,与其他事物没有矛盾关系而孤立存在的个体不存在和谐问题。所以,从哲理上说,和谐的意义是相对于矛盾的存在而产生的,惟有矛盾存在,和谐才有价值;矛盾越多,和谐的意义就越突出。
  和谐思想把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有机结合起来,正确把握了当今世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辩证法认为,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每个矛盾统一体也有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时代主题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潮流的基本趋势和本质特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矛盾的性质,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判断世界形势,制定战略方针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时代,世界主要矛盾是对抗性的;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世界主要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要世界主要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则不论次要矛盾是否存在对抗性,时代主题就不会改变,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就具备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建设和谐世界思想是基于对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提出的,因而具有坚实的科学依据。只要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主题,则从全球形势看,纵然世界存在许多地区性冲突和对抗性矛盾,推进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条件就不会受到根本影响,就依然具有可行性条件,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就不容置疑。
  
  三、和谐世界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对中华文明的优秀传承
  
  根据《古今汉语辞典》的解释,和谐,是指和睦协调,《后汉书·仲长统传》说,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还有一个解释是指音韵配合得适当、匀称。 “和”强调的是通过调剂所达到的统一与和谐。谐,最初表示音调协调,搭配妥当。将“和”与“谐”放在一起组成词组则意味着使自然意义上的“和”通过调剂以致和谐,从而使和谐的概念演化成一个以兼容各种矛盾关系为前提,以调和矛盾关系为主旨,以建立一个相成相济的和谐整体为目的的深刻哲学概念。显然,追求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过程是一种“摆平对抗、缓和矛盾”的过程,在实现和谐的过程中,和谐并不排除矛盾,而是在矛盾中求发展。和谐不是一团和气,和谐内含着争论,和谐并不回避矛盾,和谐从根本上来说是在矛盾中求发展。那些试图消除一切矛盾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矛盾,更不能害怕矛盾。和谐必须以整个社会活力得到充分焕发为前提。

推荐访问:探析 构建和谐 来源 理论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