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惠及世界的经济大走廊


  2013年,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此后多次出访期间,他大力宣介并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美好构想,赢得了广泛赞许和积极响应。
当今“一带一路”倡议是古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一带一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相关国家人民筑梦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里,有中国的未来,更有世界的机遇。在共建“一带一路”道路上,中国与沿线国家搭乘共同发展的列车,一起驶向梦想的远方。

一个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宏伟蓝图


  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想起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学发表演讲的场景,该校副校长达伊罗娃至今心潮澎湃,“当时大学半圆形的大礼堂内座无虚席,大家都为这位和蔼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所吸引,更为他表露出来的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的意愿,以及他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激动不已”。
  “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习近平在演讲中说。
  2013年10月3日,在西行发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不到一月后,习近平南下“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在印尼国会演讲中首倡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习近平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互利共赢愿景娓娓道来。他说,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010年,东盟成员国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把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减少政策障碍等作为优先行动领域,把提高东盟一体化水平、国际竞争力、民众生活水平等作为主要目标。但总体规划的实施遭遇了资金、制度等众多挑战。习近平的倡议正是紧紧抓住了互联互通这把打开梦想大门的钥匙。
  一个月内,习近平在访问中亚、东盟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合作倡议。无论“造福沿途各国人民”还是“共同繁荣”,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发出的这两个重大倡议,都站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自此,这个简称“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成为历史坐标上一个新亮点。
  “一带一路”诞生时间不长,基因却有2000多年。那时,中国正是汉朝时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地球上出现了多条由中国出发、经由陆路或海上連接亚欧非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道,被统称为“丝绸之路”,众多民族、几大文明因此紧密相连。“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唐朝诗人张籍的《凉州词》描写了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繁忙景象。
  进入21世纪后,古老的“丝绸之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愈加重要和珍贵。中国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发扬这一精神,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成果,实现共同繁荣。
  发端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包含陆上、海上两个方向。陆上方向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海上方向从中国沿海出发分两支,一支经中国南海和印度洋到达欧洲,另一支经中国南海到达南太平洋,目标是实现世界主要海港的联通,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球的60%以上和近30%。这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上升期。我国现为不少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
  当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商旅不绝”时,正值古代中国的黄金盛世。及至近代,风雨飘摇,山河凋敝,古丝路也陷入荒凉与沉寂。近百年来,人们一直渴望重新“凿通”丝路,孙中山先生也曾在《建国方略》中提议修建北疆铁路,联结欧亚,但以彼时的国运,类似想法只能流于纸面。如今,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们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国梦。伴随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一带一路”传承薪火,丝路精神更显珍贵,彰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开放深入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以中国资本“走出去”为特征的第二次全球产业转移已经拉开序幕。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为维护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机制作出更大的贡献,需要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承担更大的责任。“一带一路”正是在这个世界格局大变化中诞生的,是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包容发展的努力,将开创包容性全球化的新时代。其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开放包容”和“平等互利”的建设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及“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一带一路”不划小圈子、不搞“一言堂”,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它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既符合中国“走出去”的需要,也会让全球化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都先后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构想,其共同特点是都以中亚为轴心,但通达的目的地却差别很大。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其背后的潜台词是视中亚为联通欧亚的物流、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力争在“枢纽之争”中占据上风,从而扩大自己经济、能源安全的外延,并更加有效地拓展自身经济辐射圈和商路。相比之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计划更详,范围更广,涉及国家、地区更多,受益面更大。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和更强调合作共赢的宏伟蓝图。因此,这一构想不仅受到中亚各国,也受到上合组织成员国及观察员国,以及如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的赞扬和积极响应。

推荐访问:惠及 走廊 经济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