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形成


  摘 要: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初期,孙中山先生和革命党人便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体系,其中就包括文官选拔制度。
  关键词: 孙中山 文官考试 理论建构
  早年,孙中山在游历欧美各国时,就注意考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并得出结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原来英国的考试制度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在总结了科举制的成功和缺陷后,在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他把考试、监察二权分立出来,建立了“五权分立”的理论。
  关于考试权思想,这是与孙中山先生从事的民主革命斗争经历密切相关的。早在189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反清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被迫长期流亡海外。在此期间,他广泛地考察和研究西方民主政治以求中国治国之道。“奔走余暇,兄弟便从事研究各国政治得失流源,为日后革命成功建设张本”。孙中山认为:“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孙中山先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一般民主国家,皆实行政党政治,经过选举,“每当更替国务长官,甚且下至勤杂敲钟之类的小吏也随之全部更换”,十分烦乱。第二,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往往会使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运动而当选,无口才但有学问的人却被闲置。他还以美国选举中博士和拉车子的苦力竞选而苦力获胜来证明,他说:“拉车子演说得很好,入情入理。后来果然拉车子的当选。”第三,“用财产资格来限制选举权与追求自由平等的潮流不适合”。总而言之,孙中山先生认为,美国等国家的选举制度,使国家官吏更替频繁、重口才轻学识、限制选举权资格,有背离资产阶级平等观念和面临不知选举谁的尴尬等流弊。在如何解决这些流弊的问题上,孙中山先生也做了解释:“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被选举人。”限制被选举人只有通过考试实现,通过考试确定了被选举人资格,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当选。“今若实行考试制度,一省之内,应取得高等文官考试资格者几人,普通文官资格者几人,议员资格者几人,就此资格中再加以选举,则选举资格不妨放松,而被选举资格甚严,自能真才辈出”。通过“最严密、最公平的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
  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的有关考试制度的思想,是在批判西方民主国家选举制度的流弊和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在不同场合多次地反复地介绍和宣传这一思想,并且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所制定《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确定了实施方案,“在宪政开始时期,中央政府当完成设立五院,以试行五权之治”。
  另外,孙中山也对为官道德方面做了论述。他认为:当公仆“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如何才能做到做大事而不做大官?孙中山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立志。孙中山考察了古代的官场制度,而且亲眼目睹和经历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他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积贫积弱,中国人民之所以困苦不堪,其根源在于官吏的腐败。为官者毫无为民办事之心,反而一心想着如何为自己为家人聚敛财富。读书人,立志读书以求功名,而获得功名以后却直奔钱财。孙中山认为这是自私的表现。真正的立志却是要为官者心存社稷、心存人民。能做到这样的人的志向必定崇高而远大,必成大事。就如同他所说的:要做到天下为公,必须确立为民服务的思想。为众人服务的思想是为官者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孙中山文官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也就是说,人人都应当以服务为目的,而不是以夺权为目的。最后,孙中山先生认为为官者应该为主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从历次革命失败中总结教训,许多人参加革命,大家无法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革命行动缺乏凝聚力、向心力,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使革命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得民心,让国内人民与党同一个志向,共同合作,一致奋斗。这种凝聚力、向心力便是党的主义。“三民主义”便是孙中山所创制并被党内同志认可和信奉的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党人要实行“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由于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反满”口号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原因就在于此。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之后,便着手实行“民生主义”。民生主义也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还包含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
  孙中山上述理论的建构,为他的文官制度建设做了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民国二十二年公务员高等考试总报告书.1933.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推荐访问:文官 简述 思想 考试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