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对贵州省高职高专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分析


  摘要:在全国各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提出了“订单式”、“三明治”、“2+1”等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高职高专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得到初步显现。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由此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从长远的发展方向来看,随着社会科技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用人单位生产、管理一线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他们更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具有较好人文素质的人才。可见,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高专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国学教育;高职;素质养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15-03
  一、国学何谓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也有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不过这里所说的“国学”均指国家所设立的学校,与今时所说之“国学”并不相同。
  (一)近代“国学”的定义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退,西方文化在此期间广泛流入,对中国固有文化体系造成严重冲击,国家和民族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危机。以邓实和国粹派的黄节等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征服首先是其语言文化被消灭,就像印度、波兰等国,皆是如此。因此,他们从对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双重忧患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个国家与其国学是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关系,要复兴国家,就要保存文化,因此,这里所说的“国学”是指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辛亥革命以后到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对于“国学”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国学的基本价值观、基本理念和基本学术倾向,如毛子水所作《国故与科学的精神》,这里所说的国故与清末时期的国语大致相同,毛子水定义为“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到了19世纪20年代,“整理国故”经胡适的肯定,影响逐渐扩大,胡适对“国学”所作的解释为:“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另外针对当时层出不穷的“国学”观点,马一浮反对将“国学”界定为小学、经学、子学、史学,他认为四部只是图书分类目录。由对国学的词语分析入手,他指出“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
  以上论述,无论是从文化层面还是学术层面,虽然对“国学”的界定有不同的理解,但多数都是从人文学科的范畴出发,理解为中国本国之学、中国固有的历史文化,体现的是在旧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种文化自觉[1]。
  (二)现当代“国学”的定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张岱年在其所著的《国学丛书》的序言中写到,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其中自然科学又包括天文、算学、地理、农学、水利、医学等。这里所说的“国学”包括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外延相较于20世纪初已大为拓宽。张岱年对于“国学”的定义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传统文化。刘梦溪认为,通常说来,一般把周秦已降至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从这个角度出发,传统意义所说的“国学”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六艺之学”的定义都无法囊括所有的传统文化。因此,对于何谓“国学”,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甚至对于“国学”的基本边界也没有一定的统一认识。不过,它是用来指称中国传统的一切知识与文化系统,而不包括近现代中国所接受的西方的知识系统,这一宽泛的边界大体上还是可以接受的[2]。
  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家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第二是学术技艺层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的传承。第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例如《论语》、《孟子》,根本意义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第四是民族精神的层面。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振兴国学并不仅指光大传统,更主要是指激活国学的理论创新精神。
  二、何为国学
  (一)国学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缺失
  在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冲击下,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逐渐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素质的培养。目前,这种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诸多社会问题相应出现,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3]。笔者认为,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识教育应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多的正面效应,如:(1)人文精神传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和追求,强调既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又要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2)重视道德教育。(3)注重“和谐”的观念。(4)“求实”的精神。(5)发展和应变的精神。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不知变通,其实不然。中国文化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追求突破、奋斗和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6)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刻地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都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可见,没有精神文明保障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而理论思维的获得,学习人文科学尤其是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的“国学”理论是一个有效可行的途径。
  (二)何为国学
  如上所说,“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新的诠释,要学好国学,理解践行国学经典,意味着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从何入手去学呢?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任务重,实践教学安排又不能放松,应该如何去认识这个问题呢?参考了国内一些已经开设了国学教育的高职院校的做法,走访了贵州省一些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了座谈,提出了以下看法:

推荐访问:贵州省 国学 高职高专 素质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