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国外研究综述


  摘要:国外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资源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民教育和教育管理两个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成为国内学者进行相关问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参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外没有“互联网+”这样的提法),国外高校秉承开放的现代观念与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整合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将其作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这为我们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25-02
  通过对国外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本论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阐述道德教育或公民教育以及教育管理等的相关问题,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资源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方式以及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研究
  国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实现目标管理大多都是在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导下完成的,并将其作为目标管理的衡量标准和评估依据。
  随着上世纪末品格教育的兴盛,在国外的许多高校,特别是美国学校,逐渐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主流。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托马斯·里克纳在《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中提到,历史上的每个国家都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品质养成和德行培育,其目标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聪慧、高尚的人,让他们了解做人的基本品质,唤醒青少年的爱心和责任感。可见,品格教育的目标即是努力将青少年塑造成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阿米塔伊·埃蒂斯尼在《品格教育的社群主义视角》中探索了品格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包括:确认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内在的移情能力,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依恋关系;传授来自于合法性权威的纪律准则,使其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信仰体系三个方面。
  新加坡高校以造就一批具有国家意识和民族价值观的“新加坡人”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新加坡有关部门发行的《共同价值观》一书将个人与家庭的精神信仰和社会与国家的价值观目标统一起来,构建了本国民众普遍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体系: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日本的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道德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培养人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使社会和国家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和谐共生、安定和平的国际社会环境;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对生命怀有敬畏之情。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管理的研究
  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相关的课程、活动以及其他文本表现形式等为载体传播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其资源管理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亚瑟·J.施瓦兹在《在高度自治时代传播道德智慧》中认为,将赖以生存的箴言和荣誉准则传递给年轻一代,可以优化他们的行为,提升他们的人生目标。她将箴言定义为根本原则或行为准则的简明公式,构成了文明社会的“记忆银行”,这些警示名言对超越了某种特殊文化和社会的习俗传统的根本原则进行了浓缩处理,以其简洁性、令人难以忘怀的本质、有效性以及持久性而具有吸引力,并蕴含了明显的道德目标。
  阿米塔伊·埃蒂斯尼将目光投向家庭、学校、志愿组织及宗教场所等社会机构,试图将它们作为参照点,从中寻找我们必须传递给年轻人的价值观。她认为学校应该教授整个社群所共享的价值观,被视为原生态的社区;家长们需要全面、深入地参与学校政策、课程、纪律、社区服务等内容的制定与实施,尤其是在价值观问题方面;培育公民责任意识与技能的有效方式是适当开展社区服务,让学生在“做中学”而非单纯地学习;公司与小型企业应与学校合作,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加强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与习惯,帮助学生塑造品格。可见,国外的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机构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主要是以教育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它指导着学校教育与行政工作者的管理行为。英国的托尼·布什教授在《Theorie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六大管理模式,基于其在目标、结构、环境和领导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将其划分为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六种。
  正规模式将高校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强调它是具有等级性的系统,要合理体现组织中管理者的权力和威望,并设法通过理智明确的方法来达到与教育目标相符合的目的。
  学院模式强调决策应该以民主原则为基础,遵循其规范性,教师可以凭借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拥有专业权威,并将这种权限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形成组织的共同价值观。
  政治模式把注意力放在组织的群体活动上,由于个人在组织中所追求的利益具有多样性,难免会导致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实现个人、群体与组织的统一。
  主观模式强调组织中个体成员的信仰和认识,并对组织的现状赋予不同的含义,认为当中固有的结构体系是每个个体相互影响的产物,因而更加注重个体目标的实现。基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它并没有设立明晰的目标,其结构也不是固定的,日常工作难免会呈现出复杂的、不稳定的情形,而模糊模式的运作主要是针对这一点,这样可以加深个体对组织的了解。
  文化模式则注重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个体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以及信仰和价值观体系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促进组织共享认识观念的形成。
  上述六大理论模式的变迁综合反映了国外学者在批判与发展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的深入探究,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推荐访问:互联网 思想政治 综述 管理创新 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