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综述


   [摘          要]  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信念和善恶标准,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我国学者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现状和措施等方面。以目前的研究为基础,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理论,旨在拓宽研究思路,为“90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
   [关   键    词]  “80后”辅导员;职业道德;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30-0060-02
   一、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据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学者针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其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加强“80后”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意义的研究
   从辅导员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寇汉军、李辉等学者认为,“80后”辅导员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力,对学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足,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理论基础和经验尚浅。有些辅导员的角色转变太快,由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使其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因此,加强新生代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自觉性和约束力。从促进高校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学者任福全、丁颖认为,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息息相关。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关于“80后”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内容的研究
  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学者颜雄认为,“80后”辅导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理念。不仅要尊重学生,有耐心和恒心,还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时,辅导员要善于发现错误并敢于承认错误,做到知错能改。相对于孔子的教育理念,学者房庆厚从老子的《道德经》出发,认为辅导员除了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更要有严谨公正的教育态度,要有平等心,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确立好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从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来看,学者郭晓媛认为,“80”后辅导员年龄太小,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经验不足,因此,要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辅导员的专业责任、专业精神、专业良心与专业理想,最终实现由专业化向道德化的转变。
   (三)“80后”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80后”辅导员普遍存在职业道德素养与知识层次相背离,上课随意敷衍、考试给“感情分”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80后”辅导员科研热情较少,学术道德日渐衰退,有抄袭、挪用他人科研成果的事件发生。教育结果的滞后性和教师劳动的集体性,也使得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四)“80后”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研究
  从关心青年辅导员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金雪莹认为,建设高素质的青年辅导员队伍,要突出师德建设对于个人幸福人生的意义。要加强“80后”辅导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要帮助“80后”辅导员提高科研水平;还要关心“80后”辅导员的个人生活和心理成长,将师德建设与辅导员个人的职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从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出发,王以雷认为要重视社会舆论对辅导员德行建设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要改进青年辅导员工作的硬件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关注度,优化硬环境;另一方面,要提高“80后”辅导员工作的兴趣和提高优秀品质的软环境,增强对“80后”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要从战略高度上将这项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中。
  从“80后”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出发,学者杨会英则认为,要构建制度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建立健全“80后”辅导员的选拔聘用机制和培训机制,严格道德准入、创新培训方法,“以老带新”帮助新辅导员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各高校推行辅导员职业道德工作的评定细则,严格考核。另一方面,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的构建。坚决杜绝辅导员的失德行为,从辅导员的录用到后期的考核层层把关,促进其职业道德意识的提高。
  二、选题的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
  学者Gunnel Colnerud认为,思想教育者的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学生充分行使自身权利的保障。好的教育者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意识,必须是诚实、富有爱心且公正无私的。David C.Smith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要与学生成为朋友。思想教育应建立在给学生以无限的关爱的基础上。
  (二)从学校和社会管理角度出发
   Uif Fredriksson认为,建立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惩治措施与辅导员的个人道德判断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师德问题最突出的方面就是作风问题,学校、社会要给予重视,建立监督和惩罚机制。要从法律层面,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言行给予约束,实现个人自省与法律保障双线管理。Nash则强调要建立健全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使教育者随时能做出伦理决策,将决定与规范完美结合起来。道德问题本身很难把握和评价,针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从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守则很有必要。
  (三)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方面
   学者Gaetano则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教师,也要加强这一部门教师的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和道德培训等。学者Silva强调,要将师德培养列入学校发展的建设中来,实现职业道德建设的常态化和专业化,使每一个老师都充分认识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三、国内“80后”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反思
   (一)挖掘“80后”辅导员职业道德失衡的原因,制定道德规范
   综观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我们发现了很多存在于“80后”这一代辅导员身上的德行问题,究其原因,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制定具体的师德规范细节上仍存在无力感,很多学者观点也缺乏系统的实践支撑。为此,我们需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法深入挖掘适合“80后”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丰富研究途径,拓宽研究领域。
  (二)创新职业道德建设途径,重视舆论效应
  在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途径上,要创新方式方法。“80后”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符合“80后”的特质,无论是准入机制、培训机制的构建还是监督机制与保障机制的制定,都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吸收古今中外针对教师德行建设的优秀方法,重视舆论的引导作用,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一方面,高校要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将党和国家的政策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思想上约束“80后”辅导员的行为;另一方面,从“80后”的兴趣爱好出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将辅导员的先进事例以公众号推送出去,在全校的师生中宣传正能量,不仅起到了激励作用,也为其他辅导员树立了榜样。
  总之,“80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德行建设刻不容缓,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必须以更严谨的态度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为高校的师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寇汉军,李辉.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困境与思路[J].高校辅导员导学刊,2015(4):23-26.
   [2]房庆厚,肖太国.《道德经》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49-50.

推荐访问:辅导员 综述 职业道德建设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