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资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随着社会大教育的发展,校外教育地位日渐突出,作用更加明显。为让青少年儿童融入到社会实践教育的活动中来,建立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已是刻不容缓。校外活动场所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教育因素,是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必须从校外活动教育场所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教育资源的优势,挖掘整合和运用活动场所丰富的教育资源,遵循青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认真组织丰富多彩的具有特色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社会中成长”。
  一、利用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校外挂牌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开展系列和序列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政治思想教育活动。这类活动可以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如在各种纪念日、节日里组织学生与老共产党员、老革命战士举行座谈会、主题报告会、节日联欢会,请各级领导、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介绍国内外大好形势和他们一心一意建设四化的崇高理想等。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我为红领巾添光彩”“我为团旗增光辉”等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融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树立远大理想教育于一体,吸引学生参加社会政治生活,使他们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业余体校”等开展科技、艺术及体育活动
  这方面活动主要是围绕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研究和运用而展开。通过各种科学实验活动、课外科技小组活动、课外学科小组活动、课外科技阅读活动和科学游艺活动,指导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扩大知识面,发展智力和展示才能,并启发他们动脑筋、搞创造,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文化艺术活动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感知和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追求,陶冶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类活动主要有:文学欣赏、儿童电影电视评论、文学创作、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刻、书法等。
  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如艺术欣赏、讲座、参观展览、参加表演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其性情并发挥他们在艺术上的才能和创造力。
  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技巧,满足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养成勇敢、机智、遵守纪律、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各种运动小组的活动和比赛及群众性的体育保健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各种器官组织的机能得到健全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通过学习各项运动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发挥他们的各种体育才能。
  三、利用劳动基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和开展社会服务
  劳动工艺活动将劳动与美术工艺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参加制作一些有教育意义和美学品味的工艺品,掌握一些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养成心灵手巧、细腻耐心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这类活动内容有花卉栽培、盆景制作、刺绣、剪纸等。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使学生掌握劳动技术、工农业生产基本常识。社会服务很广泛,组织学生参加美化环境、植树养花、清扫街道劳动,为军烈士家属做好事、照料伤残和孤寡老人劳动等。这些公益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情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能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开展一些公益劳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劳动的观念和情感。
  四、利用社区人文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德育教育中,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通过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观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品质教育。如到历史文物、旅游景点、武警营房等基地开展参观游览、访问座谈、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到村民小组、居民街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寒暑假开展冬令营、夏令营以及警校共建、军学共建、工厂与学校共建、科研院所与学校共建活动。结合平日教学,整合学科教育资源,到当地命名德育基地(文化场馆、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墓、名院校、名古迹、名景区、历史纪念地)开展参观、访问、座谈等社会实践活动,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 全玲)

推荐访问:校外 充分利用 活动场所 品质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