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孝道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修身齐家治国教育为起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培养仁爱精神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从培养明理诚信意识入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传统孝道;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塑造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3-0098-03
  
  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在古代,孝被看作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中国优秀传统孝道还蕴涵了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和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利他主义以及协调和睦的价值取向。这些基本精神影响和培养了中国人的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人格特质。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文明的精神支柱,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培养人的优良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当今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思想道德、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反映在大学生当中就有很多,许多大学生受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自律能力低下,社会责任感缺失,孝敬父母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也被淡忘和漠视,出现了许多不孝敬父母的现象。如有的大学生缺乏做家务劳动的习惯和主动精神;有的大学生讲究享乐,穿名牌,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摆阔气,搞攀比,不从家庭经济条件出发安排消费,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要求;有的大学生对父母有意见,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提出,反而耍性子,闹脾气,说过头话,顶撞父母。还有的大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的冲击,对国家的关怀表现冷漠,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对国家助学贷款不予偿还,对社会公德不予遵守,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等等。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孝道教育不力致使伦理道德滑坡。建国以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重视宏观的内容多,主要强调立场、观点等内容;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强调并形成了传统的“五爱”教育体系,对家庭领域的人际伦理关系方面的教育相对忽视。加之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文革对孝道作了过分的批判,民族传统道德遭到践踏,有的人甚至把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说成是“复古”。在学校内,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一些高校里,没有把学校德育放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真正首位,教书与育人脱节。
  其次,家庭角色的错位,造成孝道观念的弱化。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出现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错位。一些父母以代劳、顺从、引诱、护短、纵容等形式施予子女的“爱”,致使大学生丧失了正确的自我评价,他们在观念上认为“我是家中的皇帝”,父母为我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从小就养成了不会做也不愿做家务的习惯,滋生了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意识。
  再次,利益的驱动造成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受到了社会值观念的极大认可。但是,由于引导不当,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负面影响,其价值观念有了变化,比以往更加注重切身利益,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长;有些大学生见利忘义,重利轻义,将道德置于脑后;有些大学生随意顶撞父母、师长,甚至目无长辈;有些大学生对父母不尊重、不照顾,更有甚者欺诈父母等。这一切不但破坏了家庭友爱和睦,给父母精神上造成极大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综上所述,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给大学生补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这一课。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关注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就是关注中国社会的未来。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孝德,孕育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人格精神,这些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必须以这些优秀的传统孝德为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敬爱父母、尊敬老人,是家庭美德建设的起点,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为此,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提倡以孝为先,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道德风尚,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首先,以修身齐家治国教育为起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孝”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而升华为对祖国美丽国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秀传统的爱,这种情感必然构成报效祖国的行为基础。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潜在根系都是以血统为脉络,大宗小支分流下去的,各宗各支各派各群人之间贯通人性人情的潜动力是孝意识;一个民族的今人和古人、领袖和民众、此处人与彼处人、本土人与侨外人之间,贯穿通达其思想文化脉络的潜动力仍是孝意识,这种孝意识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这种孝意识的现实运用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希望祖国强大繁荣,渴望祖国统一完整。古往今来中国人视报效祖国如同追孝先祖,是人世间最大的孝义、最隆重的德行,也具有最崇高的价值。人们常言天下华人皆同胞、血缘亲情深似海。与孝密切相关的“忠”在现代社会里也具有了新的内涵,过去讲“忠”,是“忠君”,现在讲“忠”,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这些,无疑都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其次,以开展感恩图报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所以,为人必须敬天敬地敬三光,敬君敬师敬父母。施恩者不图回报,受恩人却不能知恩不报。感恩知报是人类社会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当然,大学生在上学期间不仅谈不上赡养父母,反而还需要父母供养,就更要有对父母的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尊重父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尊重他们为供自己上学所付出的艰

推荐访问:孝道 塑造 道德品质 大学生思想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