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教育经典《海腮耄启》初探


  【摘要】:《海腮耄启》是贵州彝族人民收集整理出来的教育经典。它内容包括文化教育、数理教育、道德教育、致富教育等丰富的教育和哲理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彝族;教育;《海腮耄启》
  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上,特别是在古代社会,很多的民族没有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彝族也其中之一,虽然没有正规教育,但彝族有自己丰富的教育活动,众所周知的就是彝族教育经典《玛牧特依》,它是彝族古代教育的重要教材。彝族文化研究对其已经非常成熟,而对于贵州整理出版的《彝文文献经典系列》之教育篇《海腮耄启》研究则相对较少,对其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没有阐释和挖掘。本文就是对《海腮耄启》进行研究和分析,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本教育典籍,知道其中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海腮耄启》的结构
  《海腮耄启》是贵州民族出版社整理的《彝文文献经典系列》中的教育篇。生以教养,死一敬享作为彝族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以书本教学结合礼仪教育的形式统称为“海腮耄启”即德智教育。从结构上看《海腮耄启》主要包括文化教育:主要包括《训育学》、《哲理学》、《学知识文化》、《看书学习》、《论教育》、《书学不相离》、《门第求学》、《书学往来》、《盘古图文化》、《乾坤经纬》等;学理教育:主要包括《数理知识》、《天地人运年》、《乾坤始运》;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法家治国》、《行为道德》、《孝德篇》、《君主悼亡》、《祭文》等;致富教育:主要包括:《妈妈的女儿》、《阿哲嫁淑女》、《新娘辞别语》、《家道风尚》、《媒妁篇》、《婚史篇》、《论婚姻》等。书中四个部分的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囊括了彝族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海腮耄启》的内容
  第一文化教育部分,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人们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本书的第一篇《训育篇》中讲到“学识渊博多善事,一举成名天下知”,“学府攻书造诣深,博览全书把名扬”。指出了知识能使人名闻天,所以从一开始就教育人们要学习知识文化。在《论教育》中也指出“教育之花朵布,史毕斗呀,从头讲到尾,叙源论分流,有根又有据。”其中谈到教人文雅,排除愚昧。在《看书学习》里说到“一段读十遍,一月背两则”。教人用不松懈的学习方法。而在《盘古图文化》、《乾坤经纬》、《拜祭新年》、《史源文化》等篇章中主要教人天文历法及地理知识和一些历史知识。
   第二数理知识部分:主要写数学的运算法则及年份计算法。在《数理知识》里这样写道“年数十二棵,象征十二年,每棵十二桠,象征十二月,每只十二花,象征十二日,每花十二瓣,象征十二时。年柱有四时,照此去排列。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天。”用这样形象的比喻出年月日的运算方法,看出彝族人民的智慧及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样在《乾坤始运》中也可以体现如“年数以年运,月数照月率,天数计日历,时数算时运。”
  第三部分写的是道德教育,也是彝族人民最为重视的内容。道德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秩序都需要良好的道德来规范和保持,道德兴则国兴、家兴、业兴。所以在本章里主要讲述了国君如何当好君长,治理社会;大臣怎么做好本份;国师要讲祭司能力;将领要有威望。在本章第一篇《法家治国》中就这样写道“臣民相团结,君民想爱戴”,“君子有高威,臣子有大荣,国师有圣德,一心想国事,君子的高座。”重点强调了国君、大臣、国师、人民道德的重要性。另外还写到“教化师宝座,以祭司能力“,”贤君国景长,臣贤获重望…………….文化知识,教化加深造,君基业吉祥。“这段话前面写到国师如毕摩必须加强祭司能力,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中间写道国君要贤德,以身作则,才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写道臣民要积极参军,保卫家园;还着重强调了必训努力学习知识文化,国家才能繁荣安康。在另外两篇《行为道德》和《孝德篇》中同样主要强调行为和道德;教人赡养好父母、待人宽怀、廉洁廉政、不误令政、恭敬族邻、尊老爱幼等等。
  第四部分写的是致富教育,主讲家道,家道即治家、成家之道,是家庭赖以成立、维持和发展的规则和道理。在致富教育里家道主要靠妇女来身教下一代,因此,“致富教育”主要在婚嫁期间举行。只要家庭和谐了,财富自然就会越积越多。在第一篇《妈妈的女儿》以教育姑娘出嫁到了婆家,必须早起打扫卫生和挑足日用水,要懂得接待和按时做出餐饭。“只要人贤慧,早起把火添,公公没话说………..姑子难服侍。叫她刺绣精,姑子无可讲”主要谈论了媳妇之道,主要目的是让出嫁的闺女能尽早融入新的家庭,得到婆家家庭成员的接纳。《新娘辞别语》教育出嫁的闺女不要忘本,要抽空回来看望父母兄弟及儿时的伙伴,也是写的媳妇之道。在《双喜致富》教新婚夫妇,在双方父母为之创造的基础上,和睦勤劳而致富。如“现在而今时,大男当婚的,配得贤妻宝,是祖上的恩德,……….五谷丰登,如意上高梯”。在本章节中很多篇幅都是谈的公婆之道,《文明礼貌》、《教诲家道昌》、《家道风尚》等都涉及公婆之道,公婆是一家直之主,治家的主导权掌握在他们手里,公婆正直与否,直接关系新媳妇的处境和待遇,公婆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新媳妇,家庭必然产生矛盾。如果家庭不能和谐,就无法致富。所以彝族先人专门设计了针对公婆的婚礼家道的教育制度。在这些篇章中写道:“人长志不长,知识浅薄,做事粗糙,手艺不精,语言不再理”等这样的一个客观的实事,要把儿媳当作不成熟的孩子来对待,教育恶原则是“耐心教诲”,“该打时用骂,该骂时用教”,通过“严教加身教”,最终“慢慢会成人”。这种充满人性化的公婆之道,哪怕到了今天也值得借鉴。本章另外几篇《媒妁篇》、《婚史篇》、《联姻制度》、《拜金星》、《论婚姻》谈论的都是婚姻礼仪及婚姻习俗。
  三,彝族教育之教师
  研究彝族教育,就必训了解彝族知识文化的传播者“毕摩”。彝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指彝族知识分子群体——毕摩,毕摩出生有黑彝和白彝阶层,彝族社会中享有崇高威望和社会地位,就连至高无上的土司也对他有所敬畏,因为毕摩被看成是能够知凶定吉、能够明察秋毫可与神鬼沟通的人。彝族对于毕摩的尊敬和崇拜与毕摩的起源的历史一样久远。对于毕摩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毕摩起源于彝族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祭司和酋长”,第二种观点认为彝族在步入阶级社会初始阶段,毕摩作为“兹”(君)、“莫”(臣)、“毕”(师)三位一体政权制中的一体。毕摩拥有丰富的彝文宗教经书,如诅咒经、祭祖经、招魂经、谱系经、占卜经等等。毕摩教育就使用上述经书,在各种仪式和家庭教育中进行的。毕摩教育是彝族最早的文字教育,在传承的过程中提倡主持公道、传男不传女、将练结合、学以致用。在彝族《教育经典》中写道怎样当好“呗耄”,“呗耄”就是指毕摩,“呗识达五种”,“呗识精发旺”,“呗睡不降灵”都反应了毕摩知识渊博和崇高地位。同样在《教育经典》中也有教育人们尊重毕摩方面的内容,“道场以毕摩为大,四面斗笠荫地上,作斋是保佑,披毡酬毕摩,子孙得安居;金银酬毕摩,子孙性善良……….以后分出去,居住都发旺,村寨也繁荣”。在字里行间都体现出对毕摩的尊重,也能体现出彝族是一个尊重教育的民族。同样在教育篇《海腮耄启》中也同样提出彝族人民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毕摩的尊重;文中这样写道:“布史毕斗和额贷阿觉,两位教化师,相互常往来……..尊敬的耄史,额贷阿觉呀,古人教的语,青松开花为放……….尊敬的耄史,额贷阿觉呀,有三句谚语,乃是君子言,史书三十卷,什么都记载………”其中”毕“、和“耄”都是毕摩,也指老师。在海腮耄启的字里行间都体现出彝族人民从古就有教育和教育史源远流长,也表现出了对于教育和教师的尊重。
  四,结论
  相比于汉族教育,彝族人民也创造了自己丰富的教育史,只不过汉族历史上以学校教育为主,而彝族教育则注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本论文只是对浩瀚的彝族教育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做以论述,围绕《海腮耄启》这部彝族教育著作,阐述彝族教育。《海腮耄启》是贵州彝族人民生产生活及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它内容丰富,哲理性强,以严谨的结构,精炼的文字,概括性的语言,对仗的句子,运用彝族人民最擅长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教人尊师重教、读书识理、忠君守法、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总的来看,《海腮耄启》是彝族古代教育史上及其重要而且至今仅存的教育经典,其学术地位和史料价值不低于彝族《教育经典》,其中许多内容已演变成彝族人民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至今发挥着作用。关于《海腮耄启》的教育研究,本文仅系初探,文中尚有许多不确处,仍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海腮耄启,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 马飞. 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 陈昱岿,高飞. 云南彝族教育经典《理朵苏》的教育思想[J]. 毕节学院学报,2012,11:27-29+37.
  [4] 杨娟,刘云. 基于《海腮耄启》的彝族传统家道教育研究——以彝族传统婚礼家道教育为例[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02:40-43.

推荐访问:彝族 初探 经典 教育 海腮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