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为民铸忠诚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dzw/sdzw201301/sdzw20130117-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dzw/sdzw201301/sdzw20130117-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dzw/sdzw201301/sdzw20130117-3-l.jpg
  齐鲁腹地淄博市的大山深处,有一座名叫八陡的千年古镇,这座山区小镇因一段美丽的传说被誉为“华夏孝乡”。
  相传,周末齐国时期有一位叫颜文姜的女子嫁到当地凤凰山下的郭家后,面对公婆的百般刁难,从不抱怨,尽心伺奉。当时,此地水源奇缺,婆婆喜欢用清冽的泉水沏茶,颜文姜就天天翻山越岭,到三十多里山外的深山挑水,狠心的婆婆却不为所动,还特地做了两只尖底水桶,供颜文姜挑水用。文姜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便送她一根鞭子,嘱咐说:“你回家把这鞭子放进水缸里,缺水时就提一提,但千万不要提过了头,不然会出危险的。”从此,颜文姜再也不用爬山越岭去挑水了。天长日久,婆婆看出了蹊跷,一天来到水缸边看见里面放着一根鞭子,气得顺手往外一拽,扔到了地上。就在这时,只听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平地冒出一股大水,顷刻间冲倒了房舍,颜文姜拼命跑回家用身体堵住了泉眼,舍身救下了公婆全家和十里八村的百姓。后人为纪念这位传奇女子,把她尊为“孝妇”,把她家后边的山称作“颜山”,把从此穿城而过的灵泉水命名“孝妇河”。从那时起,孝文化就如同这千年不涸、涓涓流淌的泉水,滋润着这片土地,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培育出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共和国第一位女飞行将军岳喜翠等一大批先模人物。
  如今,这座千年小镇出现了一位当代“孝妇”,她叫吕绪兰,是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的民政办公室主任。十四年来,她写下二十余本“民情日记”,记下老百姓的苦冷危难,用亲情般的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送进了困难群众的心里。当地老百姓称赞她是残疾人陈其顺的“轮椅”,是老人韩宗武的“亲闺女”,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一
  吕绪兰,中等身材,一头微卷的黑发下,五官匀称地摆在团团的脸庞上,同事们说她看面相就知道是一个好人、善人。她如今虽是年近半百的人,但走起路来仍然风风火火,八陡镇的乡亲们都说她是个“腿脚不值钱的人!”
  “腿脚要是值钱,这十里八乡的群众,哪家遭了灾受了难,哪家缺衣少吃,特别是那些孤寡老人就是生了病下不了床,俺也知不道,更谈不上去帮他们了”,吕绪兰说,“过去俺家受穷的时候,就是班主任老师的两次家访,让俺家得到了救助。参加工作后,俺就记住了这一条,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到困难群众家里走一走、看一看,可忘不得!”
  每每想起自家摆脱困境的经历,吕绪兰的心里总会有种浓浓的感念,这种感念让她的眼里多了一份温情,让她心里对困难群众多了一份同情,多了一份别人难以理解的牵挂!
  吕绪兰小的时候,家里很穷。15岁那年,她的爷爷和母亲相继去世,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困难。那时,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大哥也成了家立了业另立门户。年近60岁的父亲养活着尚未成人的她和二哥,艰难地支撑着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考入高中后的吕绪兰,既要上学,又要洗衣做饭,还要照顾身体日渐衰弱的父亲。为了生计,也为了减轻她的负担,吕绪兰的二哥毅然背起了木匠行头,闯了关东。眼看学费交不上就面临要辍学的时候,她的班主任老师连续两次来家访,了解情况后,为她申请了每月6元的最高标准助学金。正是这每月6元助学金,加上邻里乡亲的接济,让吕绪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顺利地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生活的现实,让吕绪兰懂得了什么叫艰辛;那些关心过、帮助过她成长的人,让她懂得了什么叫善良;而6元钱的助学金,更像阳光一样照进了她的心里,温暖着她的人生,感恩的种子也从那时起在她的心里开始萌动、发芽……
  1984年,吕绪兰参加了山东省招聘干部考试,凭着高中学历和扎实的功底,成为了一名乡镇招聘干部,最初被安排在镇团委、信访和计生部门工作。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和感恩的机会,热心帮助他人成了她日后做好本职工作不动摇的信念。下班回到村里,一听说哪家有了困难,她就会带些水果到家里坐一坐,陪他们聊聊天,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村子里的人说,村里的五保户、残疾人,大多得到过她的帮助。现在,吕绪兰虽然已经搬到镇上居住十多年了,但村子里接受过她帮助的人至今念着她的好处,都说,“绪兰这闺女心地好、人实诚”!
  1993年底,镇领导安排吕绪兰到镇民政办工作,这让吕绪兰非常高兴。她想,人到难处需要拉一把,做民政工作可以直接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中去,也圆了自己感恩社会的心愿!到镇民政办上班的第一天,她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每周两天时间到偏远的山区农村走访,周休日至少安排一天时间到离镇政府较近的村庄和社区走访。
  据史载,八陡镇因地处山区,境内有八个较大的陡坡而命名。到民政办工作后,吕绪兰就在这蜿蜒崎岖的陡坡间来回奔波,路近一点的就步行,路远就骑自行车,遇到陡坡就推着车子走,遇到雨雪天气她不知摔了多少跤,十多年来,她的足迹踏遍了全镇所有的村落和社区,成为全镇1800多名困难群众家中的常客。
  八陡镇十七个乡村、二十二个居委会,你随便说一个村子,她都能说出有哪些民政帮扶对象,你随便说出个人,她都知道他是哪个村的,有什么困难!这其中蕴含的艰辛付出,大概只有她自己知道!
  吕绪兰说,每当看到经她帮助过的困难群众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个个患重病的人脸上有了笑容、一个个贫困学生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她的心里就会有一种他人难以体会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当看到镇里的优抚对象享受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受到光荣、敬老院里的老人竖起拇指一个劲地夸“共产党好”时,她的心情就会激动和愉悦起来,感到所有艰辛都不值一提,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
  在十多年坚持不断的访贫问苦中,随着掌握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吕绪兰养成了记“民情日记”的习惯,无论是走访中看到或了解到的,还是在路上碰到或从别人嘴里打听来的,她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刻在心里头,落实在行动上。
  如今,她的“民情日记”已经有二十多本。翻阅这些已经有些泛黄的日记,没有闪光的语言,有的只是救灾发款之类,名目详尽的“流水账”。也许记录时太匆忙,仔细看来字迹有些潦草,写的密密麻麻,记载的全是特困户、残疾人、受灾户、孤寡老人、优抚对象的姓名、住址、困难需求。事情办好了或困难解决了,就在后面打个“√”号,没有办好或没有解决的,就想方设法为他们寻求帮助。

推荐访问:为民 忠诚 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