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沫特莱的中国情愫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革命作家、记者。从1929年初史沫特莱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东方中国古老的土地,到1950年与世长辞,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她的文笔生活把她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那,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在上海感受中国人民的命运
  
  1892年,史沫特莱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北部奥斯古德镇坎普格龙德村的一个贫苦家庭。早年加入社会党,并开始接受社会主义见解。1917年,史沫特菜进入纽约大学学习。随后,史沫特莱还参加了印度民族主义工作,支持印度流亡者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20年12月,史沫特莱来到欧洲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柏林,并加入了柏林印度革命委员会,积极参与印度流亡者争取民族独立的活动。史沫特莱早年的经历为她日后投入中国革命的洪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12月下旬,史沫特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起身前往中国工作。她经过苏联进入中国,首先来到东北。随后,史沫特莱南下,经北平、南京,于1929年5月到达当时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上海。史沫特莱在上海共居住了7年。
  在上海,史沫特莱首先接触到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包括学者胡适、中央研究院著名人类学专家杨铨、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等人。她同他们一起参加雅致的宴会,有时在月光下乘黄包车兜风。
  但是,史沫特莱并未迷恋这种生活,到1929年秋,史沫特莱对中国社会开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两个人促使史沫特莱的思想发生这一变化。其中之一是时任上海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代中国社会科学之父陈翰笙。他出身书香门第,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后最早在中国农村开展社会经济的调查工作。1929年秋,陈翰笙邀请史沫特莱与他一起到上海以西富饶的湖区无锡作两周的调查。另一个人就是路易·艾黎,路易·艾黎是新西兰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当时在上海替上海市政当局视察所有外国人控制的工厂的劳工状况。史沫特莱要求和路易·艾黎一起参观一些工厂,看到了在这些血汗工厂,工人忍饥受冻的悲惨情形。
  在上海生活的耳闻目染,对无锡农村社会经济和上海的劳工状况所作实地考察,使史沫特莱对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严重的不公平和中国人民因深受帝国主义压迫而造成积贫积弱的现实有了深入的认识。1930年4月2日,她在给老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现在是为一种思想活着,这比什么都令我吃惊。我变得越来越政治化了,越来越理智化了……。在这里我每天工作18小时,即使不干活。也不得安宁,因为亚洲的贫困……从四面八方向你扑来……有一小撮阔绰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就同难以描述的近在他窗下的贫穷毗邻而居一一许多国家的大战舰在江中停泊,许多国家的持枪的士兵和水兵‘保卫’着一小撮最富裕的外国人。这儿,有阔绰又有贫穷,还有一个干间谍的、搞暗杀的、搞拐骗的、处死理想主义的,以及干其他各种罪恶勾当的庞大的网。……我总想在我死去以前,我一定要再写一本书——多少年以后我将在书中揭露资本主义制度,连同从它发展出来的帝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它怎样把人变成了狼。只有已变成了狼的非人动物才会愿意让这个制度永存下去,正是这个使亚洲落到了今天的地步。
  面对中国社会的积贫积弱和严重的贫富分化,史沫特莱对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支持中国革命。
  面对当时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史沫特莱蒙受种种人身攻击和威胁,毫不畏惧地报道日本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恐怖行径。
  1931年8月,她还协助宋庆龄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担任了英文杂志《中国之声》的主编,她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为外国报刊撰文报道江西中央苏区土地革命运动。
  随后,史沫特莱还积极向以鲁迅先生为核心的左翼作家一边靠拢。她开始大量地与进步作家茅盾、鲁迅接触,并同左翼作家联盟的组织者一起工作,集中精力向欧洲、印度、苏联、北美宣传左联的活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艺术的新社会现实主义运动。从鲁迅身上,他开始接触到处于激烈变动中的中国革命运动的气魄。她曾这样指出:“激励着我精神力量的鲁迅,已成为我人生的路标,我从这位伟大的作家那里所感受到的一切,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1931年2月,左联的五位作家遭国民党当局处决。史沫特莱将鲁迅所写的《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一文翻译成英文,并在1931年6月的美国《新群众》上刊登出来。该文刊发后,世界各地的作家、艺术家给国民党发了几百封抗议信和电报。
  1932年1月28日,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爆发。史沫特菜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搭车来往于战火前线,写了不少关于中日双方的战术、十九路军的英勇奋战以及轰炸给人类造成的苦难的报道文章。在上海期间,由于史沫特莱在关于中国的报道和著作中,旗帜鲜明地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因而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并被《法兰克福日报》解除聘约。
  1933年5月,史沫特莱离开上海来到苏联莫斯科,在这里,她将她的新旧作品,加工汇编成《中国人民的命运》,如实地记述了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中国的黑暗现实。1934年,她又从江西苏区的两位红军指战员周建屏和陈赓那里获得材料,撰写而成《中国红军在前进》。在书中,史沫特菜用生动的语言,记述了红军从1928年以来用犁和锹对抗装备齐全的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使革命洪流不断壮大的史实。
  
  在西北与中国革命亲密接触
  
  1934年4月初,史沫特莱从苏联回到美国后,发现中国“象一座奇特的星球……”,她决心再次返回中国。1936年9月,在张学良将军部属、中共党员刘鼎的联系下,史沫特莱来到西安。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逼蒋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史沫特莱不仅每晚在张学良的司令部进行40分钟的英语广播,详细地报道了西北军的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两将军扣押蒋介石,中共代表团从中斡旋,逼蒋抗日,把事实真相告诉全世界,而且还走上街头进行急救工作。当时,除了国民党发的敌视张学良、杨虎城及共产党的官方公报外,史沫特莱的报道是惟一来自西安的每日新闻。西安的广播,使史沫特莱成为一个国际人物,被人赞誉为“千万黄皮肤中的实际上的‘白肤女皇’”。
  1937年1月初,中国共产党正式

推荐访问:中国 情愫 史沫特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