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历史学专业性


  摘要: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双重交叉学科。如何从历史学学科性向角度去建设一门高质量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对于历史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上不断强化其历史学专业性向;全面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与中国历史诸方面的现象联系与内在沟通。通过对“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历史学专业性向认识的深化,促进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学性向;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
  
  在提高大学历史学教学水平的过程中,对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结构的调整与提高是一个重点。随着历史学教学的发展,需要将一些原来没有进入到本专业中的课程吸纳进来,以完善和充实本专业的教学体系。把“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为历史学本科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来建设是近年来我们完善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举措。怎样看待“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是否应该把它作为历史学的专业课程来设置?如何就历史学的学科专业性来安排把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结构和内容课程,以及它在本专业中应该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还是作为必修课程来设置?这些问题在历史学教学领域存在歧见。因为从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和行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就如何强化“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历史学专业性向进行了一些探索。在高校历史学教学中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理解上历来存在分歧。有的偏重于历史学学科性向的认识,有的则偏重于政治学学科性向认识。产生这样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殊性所造成的。作为学科概念,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有关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专门学科。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在于它处在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双重交叉之中。首先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因为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政治活动发生的平台,是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集中体现。同时政治制度史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历史学要总结和发现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要发现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历史学的这一基本功能决定了历史学必须总结和研究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及演变进程。由于政治制度史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所以在高校政治学专业和行政学专业中开设“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被认为理所当然,这门课历来是这些专业的专业课。但是,在历史学教学实践中则有着对“中国政治制度史”这门课程的不同理解和定位。部分高校历史学专业中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认为它只是政治类专业的课程;另有一些历史系开设有这门课程,但不是核心课程,将其放在选修课中来开设。有的高校则对这门课程的历史学学科性向有着较为充分地认识,将其作为一门专门史的骨干课程来开设。在历史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对作为课程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在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经历了一个从初步认识到加深的过程。我们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史”具有很强的历史学学科性质,对于历史学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通史意义上的“中国史”其主要内容和核心内容都是政治史。因为任何人类的历史活动不管是经济的、军事的还是文化的活动,都是离不开制度的支配。而任何制度则都是是基于政治制度而产生。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历史记述、评论还是现代历史研究活动,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及演变的过程和影响。作为专业的中国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演变,在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中去观察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社会发展的主导内容是什么?是每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而所有的人类实践活动中,政治活动是最具决定意义的。所以,学习中国历史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是要了解中国政治的发展和演变。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既是各种政治活动的载体,又体现了每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态。每一种政治制度都是那个时期社会活动的集中表现,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政治思想意识之上构筑的。这一点,决定了政治制度的学习与研究必然要置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发展的总体之内。因而,从政治制度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历史现象。而学习和分析这些历史现象本身就是历史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政治制度不是孤立产生和存在的,是与它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状况、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通过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可以对历史上政治现象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把握。如何认识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即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较,中国古代社会的专制性尤甚,持续时间最长。即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专制政治之进化,其精巧完满,举天下万国,未有若吾中国者也。”造成这一现象具有综合原因,有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有传统思想中敬天畏神“天人感应”思想的支配,有地理环境封闭所造成的缺乏对外交流因素的影响。但是更要看到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中不断强化皇权的作用。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把个人权力等同于国家权力的制度,它从秦始皇开始直到清王朝的宣统皇帝,二千多年如一日的在中国实行。专制皇权一代代的承袭和强化是造成中国社会专制沉疴的重要原因。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与专制主义的强化是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的表现形式,专制主义以皇帝极权制度来维系其专制性。通过“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就可以从制度与人事相结合的层面对这一现象有理解和深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如何让上层建筑适应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飞速发展,也就是要通过对上层建筑的调整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使国家得到富强。可以看到,历史上的政治制度都是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不断变更的一面。成功的政治制度变革对于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可以理解不断推进上层建筑的变更以适应时代要求的必要性,坚定推进政治制度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告诉我们,政治制度的变更有成功的实例,也有失败的写照。政治制度的变革是比任何变革都要艰巨和复杂的变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不审时度势,把握潮流,就可能坐失良机,使改革进退失据;不瞻前顾后,全面度量,变革可能会带来极为严重的政治后果。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变革的成败得失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丰富的经验。通过“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最具有价值的作为历史教益的经验和启示。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中谈到现行干部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和官僚主义现象。他明确指出:“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这说明,研究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以提供有助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借鉴,有助于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推进建设现代化民主制度。所以,“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为一个认知领域,作为一门课程对于历史学专业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宏观层面上,“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可以开阔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深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唯物主义的社会观和历史观。在对历史现象的认知上,有的历史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诸方面的诠释并不能全面释疑,但是如果从制度的层面去分析则可以得到更完整的理解。而从知识的构建上,“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可以充实学生制度层面的历史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同时,由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内容与中国思想史、法制史、军事史密不可分,所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于我们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专业课程结构整体完善而言,“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讲述的是从中国古代到近代政治制度构建发展的完整过程,而这个过程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以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来看,儒家思想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任何政治制度都是人们思想物化的结果。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思想的政治思想就是儒家思想,这种思想被贯彻到政治制度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精神支柱。儒家宣扬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子从父的关系被移植到政治制度里,成为臣子无条件服从君主,卑下无条件服从尊上的思想依据。“故以孝事君则忠”。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臣子肃然站立在朝堂之下则来源于儒家历来强调的“尊卑有别”思想。儒家传统典籍《周礼》在思想意义上和制度设计上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三省六部制”,虽然成熟于隋唐,但是却是肇源于《周礼》。清代编撰的《历代职官表》就指出:“今之六部,周礼典制綦详要。”所以,“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与其它历史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密切联系,互相对应。这样就可以从历史认知层面和历史知识积累层面与“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中国思想史”等相互补充,相互参见。这对于完善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之进化论.饮冰室文集点校[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2]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古文孝经孔氏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4](清)纪昀.历代职官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作者简介:焕力(1957-),男,重庆人,内江师范学院历史系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政治史。

推荐访问:历史学 专业性 中国 政治制度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