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地区基督教信仰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本课题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民族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甘肃民族宗教的当代变迁和实践经验总结》子项目。
  
  [摘要] 本文对甘南地区基督教信仰现状的调查从开放教会和未开放教会两方面进行。对开放教会的组织与活动、教会负责人与其周边宗教场所负责人之间的关系、教会负责人与宗教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对未开放教会形成的原因、政府如何应对以及宗教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具体实施的困难进行了调查。最后对甘南地区基督教发展缓慢的原因作了分析。
  [关键词] 甘南地区;宗教信仰;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 B979.2(2422GN)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07)04-0083-08
  
  甘南地区指的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包括临潭县、卓尼县、夏河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舟曲县以及合作市等7县1市。甘南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至2002年底,总人口66.43万,其中藏族人口33.18万,占49.95%;汉族28.65万,占43.13%;回族4.37万,占6.58%;土族、撒拉族等其他民族0.23万。(注:人口数据引自《甘南五十年》编委会编:《甘南五十年》[M],内部出版,2003年,第84页。)甘南地区又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地区,一般而言,藏族、土族是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汉族则多信奉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民间信仰。所以,甘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典型地区。正如我们所采访的甘南州民族宗教局某领导所言,甘南州有两个60%,是其工作的重点,这两个60%,一个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州总人口的比例,一个是有宗教信仰人口约占全州总人口的比例。(注:访谈资料录音整理(2006—8)4:甘南州民族宗教局某领导。)
  2006年8月,受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当代民族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甘肃民族宗教的当代变迁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委托,我们赴临潭县、卓尼县、合作市,采访了基督教普通信徒、教会负责人、县民族宗教局、州民族宗教局、州统战部等部门负责人,对甘南地区的基督教信仰现状进行了调查。本调查分为开放教会和未开放教会,开放教会在临潭县,其他县市则还没有开放教会,但也有基督教信徒,并进行宗教活动。
  
  一、历史变迁
  
  (一)1949年以前:以传教士为中心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与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条约中有关对外国传教利益的保护,使得外国传教士将“福音”合法且大量地传入中国沿海及其腹地,甘南地区也不例外。
  最早来到甘南传播基督教的外国传教士是美国人伊斯顿,他于1860年来到临潭、卓尼,通过卓尼土司在卓尼附近开展传教活动。但信奉者寥寥,所以不足1年他就回国了。(注:《甘南藏族自治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729页;《临潭县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800页。)1891年,英籍传教士克省吾与美籍传教士斐文光、席儒珍等受美国宣道会的派遣,由西安来到临潭旧城(今临潭县政府所在地城关镇)传教。首先接受基督教的是当地汉民周肇南、袁氏、邱氏等。不久,周肇南出资修建了礼拜堂,在旧城、新城、卓尼的阳坝、录巴寺等地发展信徒。克省吾等在新城也建起礼拜堂。至1910年,临潭县信教者已有50余人。
  1912年,席儒珍与克省吾因神学观念理解发生分歧,1913年席儒珍被克省吾撤职回国后加入了美国基督教神召会,又于1917年取名新普逊(意重新将福音传给世人)来到临潭,与周肇南共同在卓尼阳坝成立了洮州境内第一个“自立神召会”,亦称福音园,周肇南为首任牧师。这时期,临潭县旧城、新城、术布巴地、业路等地有10余户相继加入神召会。神召会在岷县成立了总会,新普逊任总监督,周肇南任副总监督。周肇南去世、新普逊调离后,岷县周珍接任总监督,临潭业路李攀云继任副总监督。(注:《临潭县志》第800—801页。)
  在清末至民国期间,许多外国传教士深入到甘南地区的藏区进行传教活动,并分别先后在夏河、黑错(今合作)、阿木去乎、郎木寺、西固(今舟曲)等地相继建起教堂。当然,外国传教士的活动曾多次受到了甘南各族群众的抵制,乃至被驱逐出境。
  甘南地区的基督教自传入以来,一直受到外国差会及外国传教士的控制。1934年,临潭县基督教信徒受中国内地信徒倡导的自立运动的影响,在宣道会中从事传教的本地人断然拒绝接受外国传教经费和津贴,提出“不受约束,自由传教”的主张。并选出王全德、苏秋江为执事,公开与外国教会分庭抗衡。1948年后,外国传教士离开临潭,教会财产由当地基督教接管。(注:《临潭县志》第801页。)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甘南地区共有基督教教堂17处,神职人员17人,信徒131户286人。(注:《甘南藏族自治州志》第1729页。)
  (二)1949年到1978年:以政治为中心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美传教士从甘南地区撤走。临潭、卓尼一带的基督教活动由信徒李攀云、夏世彬、王茂德、候克卿等人继承。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起新信徒2户2人。1957年省基督教会有不能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的决定,加之原来差会教堂信徒不多,居住分散,所以甘南地区基督教会未开放,但对信徒个人的宗教活动没有干涉。1958年甘南地区平叛反封建斗争以后,基督教活动暂时停顿下来。1961年以后又开始活动,各差会每晚1次小礼拜,7天1次大礼拜。1962年曾举行大型聚会5次。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州有基督教信徒137户、273人。(注:《甘南藏族自治州志》第1732页。)“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以政治斗争为中心的环境下,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一样被禁止,许多信徒受到迫害。
  (三)1978年到2005年:恢复与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在甘南地区,却有“限制基督教在藏区的发展,而且不得跨地区进行宗教活动”的规定,尽管如此,基督教在部分农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注:同上。)与此同时,当地党政宗教管理部门不断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方针政策,逐步恢复教堂活动、返还教产、部分开放教堂和活动点。截至1990年底,开放临潭县基督教堂3处、活动点9个。其中信徒1757人,神职人员31人(牧师1人、教师1人、长老6人、执事23人)。另外,夏河、卓尼、舟曲、迭部4县尚有信徒2006人,自行开放教堂l处,自设活动点26个,自选神职人员69人。全州事实上有基督信徒3763人,神职人员100人(牧师3人、教师l人、长老25人、执事71人)。(注:《甘南藏族自治州志》第1738页。)
  截至2005年底,甘南地区基督教信徒约有5000人,其中临潭县约有2500人,另外的约2500人分布在甘南州的其他县市。目前,全州只有临潭县开放了3个教堂和7处(注:《甘南藏族自治州志》记载为9处,经与当事人核对,以及《临潭县志》记载,应为7处。)活动点,其他地方的基督徒都是自发活动,属未开放教会。(注:访谈资料录音整理(2006—8)4:甘南州民族宗教局某领导。)
  
  二、开放教会
  
  目前,临潭县是整个甘南州唯一对基督教开放的县。共开放教堂3处、活动点7个,约有信徒2500人,神职人员(包括教师、长老、执事)25人。(注:访谈资料录音整理(2006—8)1:临潭县民族宗教局某领导。)

推荐访问:甘南 基督教 信仰 现状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