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生态:影响因子、微观结构与运行机理


  摘要:加强政党政治生态治理是人类社会进入政党政治时代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文章分析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使命、制度等10个影响因子,解析党内政治生态的信仰维持、组织生活、职务晋升等8个微生态结构,探讨党内政治生态的先锋理想的动力激发、党内生活的政治塑造等7大运行机制,旨在为建立党内政治生态更加有效的净化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
  关键词: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1-0028-08
  基金项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2015MZD0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汤俊峰(1973-),男,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
  政党的政治生态治理是人类社会进入政党政治时代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其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更是一道重量级难题。把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大党的党内政治生态优化和治理好,既是对世界政党政治实践的重大探索,也是对世界政党治理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生态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政治生态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上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管党治党上坚持标本兼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力度越来越大,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成就基础上,强调“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将这一问题推向新的高度。面对新时代我们党管党治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和各种严峻挑战,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深入研析党内政治生态的运行机理,按照党内政治生态运行的特点规律探索优化路径,提高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因子,解析党内政治生态的微观结构,探讨党内政治生态的运行机理,提出新时代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路径,以为理论发展和具体实践提供借鉴。
  一、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因子
  政治生态是指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1]。政治生态与自然生态一样,是由特定构成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党内政治生态是从政党主体角度出发的“内生态”,是政党系统内部的政治关系、政治信仰、政治纪律、政治生活、政治监督各要素之间的生态联动。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政党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生态联动这个“外生态”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很多,有党规党纪方面的,有运行机制方面的,有党员干部方面的,有政党文化方面的,有党内外关系方面的,有组织生活方面的,等等。每一種要素又内在包含许多变量,这些变量交错发力,耦合成党内政治生态的外在呈现状态[2]。分析影响和塑造党内政治生态的变量因子,是把握党内政治生态内部结构的关键。从影响因子的来源看,有内缘因子和外缘因子两种类型。其中内缘因子构成多元,包括价值因子、使命因子、制度因子、成员因子、文化因子、生活因子、关系因子、监督因子,这些是党内政治生态的主导变量。外缘因子相对单一,包括社会风尚、民众期望等,这些是次要变量。
  1.价值因子。政党是有着明确政治追求的组织集团。党内政治生态最深刻的影响因素是政党的价值追求。价值因子既包括政党的信仰理想和价值追求本身所具有的先进性和感召力,也包括政党组织对价值追求所作的培塑、教育和引导,还包括政党成员对价值追求的认同程度、追随程度、践行程度。优良的政治生态,必然表现为价值感召性强、价值认同度高、价值践行力大。反之,恶化的政治生态,则表现为价值理想缺失、价值追求混乱、价值被虚化。
  2.使命因子。政党的使命表现为政党事业的现实展开。政党在创建、发展、成熟等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事业是不同的,其对党内政治生态的性质和状态具有决定性影响。初创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往往是简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而逐渐成熟的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却大都是复杂多元的,质态稳定,倾向明显。政党在革命、执政等不同时期面临的使命不尽相同。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往往是斗争性强、塑造性好;而执政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却是和谐性强,具有固化特征。
  3.制度因子。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骨架和支撑,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态演变的基本走向和可能趋势。制度因子,包括党内制度的科学化体系化程度。制度规范越是科学完善,党内政治生态演变的走向就越明确和可预期。否则,党内政治生态就容易朝着不确定的方向演变。制度因子还包括制度执行的力度和效率,制度执行的程度往往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态偏离正常状态的程度。制度因子还包括制度文化的氛围,制度文化决定党内成员的制度素养,决定党内政治生态的规范性和程序性。
  4.成员因子。党的成员是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力量和主导因素。成员来自不同时代、带着不同追求,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党的成员具有个体和微型组织两种形态,包括党员干部、关键少数、党委支部。党员干部作为党员和骨干,是党的力量的主体,对党内政治生态具有主要影响作用。关键少数在党内数量少、影响大、举足轻重,往往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量级影响源。党委支部是党的系统的基本结构单元,党内政治生态体系正是由大量这些基本单元构成的,是整体党内政治生态的风向标。
  5.文化因子。文化是一整套行为模式或角色,社会角色和行为模式的体系构成文化[3]。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的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态度[4]。政治生态是政治行为的文化反映。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对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政党的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表现都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在共同塑造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形成。政党政治文化决定党内政治生态的质量和优劣,决定着党的成员的价值选择和政治行为的衡量标准。

推荐访问:党内 机理 微观 因子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