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通结构优化及城市交通管理谈治堵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qcaq/qcaq201502/qcaq20150223-1-l.jpg
  城市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做得不够好,也不奇怪。但是要展示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诚意,求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还需要集中百姓的智慧,大家一起努力去做。在城市治理问题上,政府和百姓不是对立的,大家一起想办法,也一起承担责任。
  交通结构优化
  城市“治堵”,关键是交通结构的优化。在公共空间日益逼仄的现实面前,个体交通实际上是成本不低的“奢侈品”。和只运载少数人的个体交通相比,从运能上和节能减排角度,公交出行具有更强的公益性质,无论是速度还是便利性的保证都应该获得更大的倾斜。大力发展大众公交,并提升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适性、准时性、安全全性,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从而减少个体交通的使用,减缓其快速增长的势头。
  据测算,一个车道在畅通情况下,私家车能够运送900人次,出租车是1300人次,公交车约4万人次,地铁一般等于30辆至50辆公交车。
  据杭州市公交集团统计,运送相同数量的乘客,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相比,可节约能耗80%以上,节约道路资源90%左右,污染物排放减少80%。
  现实的情况却是大众公交不舒适也不体面,不准时甚至不安全,这无疑是将出行的人推向个体公交。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车,越来越多的车上路,道路资源越来越紧张,路就只会越来越堵。
  要推进交通结构的优化,首先大众公交要真正实现优质、优先。优先的基础是优质,而且要足够优质。要让老百姓出行不再难,提高公交分担率,就要让人均拥有的公交资源大大提高。
  第一,从硬件来讲,公交车要高档,配置优良,提高安全的标准。现在的公交车在一些发达城市已经有了较好的改良,但还是不够。很多拥堵严重的城市都是经济发达、财政富裕的地区,应该进一步加大公共车购置费用的投入,保证足够的人均空间。同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公交车的安全性及到站的准点性。
  第二,从软件来讲,公交的从业者要享有优厚的待遇,要能吸引人来从事这种公共事业。公交车司机这个岗位辛苦、收入不高,容易落下一身职业病,吸引力不大。杭州曾经出台政策,给环卫工人优先享受保障房。类似的制度福利,应该向公交系统倾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元素,做好人的文章,公交优先落实了一半。公交成为吸引人才的地方,管理等软件建设相应就会发展得更好。
  第三,从制度来讲,要在路权保障等方面给公交更大的支撑。个体交通尽量礼让大众公交,应该形成共识。车和车就是不r4的,小车礼让公交车,因为车上有那么多--人。公交车也不是不能礼让小车,但是让公交车上那么多人让你小车上一两个人,是不是有点不好意思?所以要从角角落落着力,吸引出行者选择公交。制度方面,现在可以做的事情、需要补的课还是很多的,包括公交车的质量标准等制订修改,也还有需要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查漏补缺、不断优化的地方。
  城市交通管理
  强化“绿色、低碳”观念
  从交通需求管理来看,对于治堵,强化、优化观念很重要。“治堵”和“治霾”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紧密相关。很多人一方面抱怨着雾霾、空气污染,一方面却不愿意为绿色出行行动起来。什么便利都不想放弃,这样“治堵”和“治霾”不可能取得成效。
  所以,一定要让公交出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变成每一个人的深入骨髓的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导向,一种道德自觉。
  对个人来说,尽量选择低碳的生活,能步行、骑车就尽量不开车,能坐公交就尽量不自驾。转变观念选择更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对政府来说,应该尽力加大公交事业建设,从政策法规设计到人财物乃至土地,实打实地落实公交优先,为老百姓选择绿色出行提供便利、舒适的选择。
  对企业来说,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唯利是图,不能受经济利益驱动,在唯市场论中迷失道德自觉。“治堵”“治霾”是社会事业,公益属性,和赚钱规律完全是两码事。但企业也要有“商道”的概念和意识,不光是满足于法律底线,经济行为要在公益原则的基础上才有价值,否则覆巢之下,谁又能独善其身?其中,国企、大企业要起到带头作用。
  共同献计献力
  “乱停放”现象
  对于“乱停放”现象的治理,首先是政府要加大车位的开发、建设。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但车位严重短缺。政府应该在技术创新上多想办法。有资料显示,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在立体车库等纵向的空间开发上有不少新技术。我国在这方面虽有行动,但成效仍不明显。另外,针对车位开发进行制度上的创新,比如车位产权化是不是可以促进建设和流通使用?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车主也要有观念上的转变。买或租车位或者付费停车,应该在观念上不构成问题。
  交通管理的“限”与“涨”
  城市交通管理,“限”与“涨”不可避免,但如何才能不让公众对此激烈反对?关键是大家的事要大家商量,商量出来的结果大家才能接受。交通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相关决策的制定要让公众充分讨论,专家、职能部门、媒体、市民代表都参与其中,畅通协商,摆出利弊,最终政府拿出决策结果,充分阐释理由,并接受绩效考核。
  政府是有限责任政府,不是无限责任政府,发挥的是裁判员、领队、主持者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运动员,独揽成功和失败。民主协商,或许对决策而言不是很有效率,但是对决策的科学化和执行效果会很有效益。
  城市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做得不够好,也不奇怪。但是要展示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诚意,求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还需要集中百姓的智慧,大家一起努力去做。在城市治理问题上,政府和百姓不是对立的,大家一起出主意,也一起承担责任。

推荐访问:交通管理 结构优化 交通 城市 谈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