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侗族村寨防火体系之脆弱性


  【摘要】长期以来,火灾防治的实践层面呈现出技术主义的倾向。本文结合脆弱性理论,分析侗族村寨生存环境的脆弱性、社会变迁中的脆弱性、人口结构失衡下的脆弱性以及国家消防制度在侗族村寨适用的脆弱性,对侗寨火灾原因进行新的诠释,并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两个方面讨论完善侗族村寨防火体系。
  【关键词】火灾;防火体系;脆弱性;侗族村寨
  【作者】郭婧,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吴大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贵阳,550025
  【中图分类号】C95-05:X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5-0074-008
  THE VULNERABILITY OF FIRE PREVENTION SYSTEM IN
  DONG VILLAGES: TAKING THE DONG VILLAGES IN
  SOUTHEAST GUIZHOU FOR EXAMPLE
  Guo Jing, Wu Da-hu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tendency has been existed in the practice of fire prevention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ulnerabilit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fragi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social change, unbalanc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national fire prevention system in Dong villages. It reanalyzes the reasons of fire disaster in Dong villages and discusses the improvement of fire prevention systems in terms of both the formal system and the informal system.
  Key Words: fire; fire prevention system; vulnerability; Dong village
  一、 导言
  2014年1月25日23时30分,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报京大寨发生火灾。该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此次火灾损失严重,致使296户、1184名民众受灾,涉及房屋148栋,1000余间房屋烧毁、损害,直接经济损失达970万元
  参见“贵州报京300年侗寨火灾遭毁 千人受灾损失近千万”,载http://bjpeoplecomcn/n/2014/0127/c233086-20487406html,2014年01月27日。
  。相隔不到6个小时,26日凌晨4时50分,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岑杠村发生寨火,烧毁房屋21栋26户,131人受灾,经济损失700万元,5名村民遇难。
  参见“贵州从江火灾损失达700万 遇难者已安葬”,http://newsqqcom/a/20140127/012542htm,2014年1月27日。
  火灾是困扰贵州省黔东南侗族村寨的梦魇。近几年频发的情况阻碍了很多村寨刚刚起步的经济发展态势。火灾防治是当地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但是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却在缓解民族村寨火灾问题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1]在学界,火灾防治领域的主导话语长期归属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火灾防治的实践层面呈技术主义倾向。
  据笔者对电子和纸质文献的搜集整理,民族村寨火灾防治文献的作者,消防部门的工作人员多于高校、社科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
  通过技术革新可以提升火灾防控能力,但也使火灾防控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缺乏理论分析与支撑。
  脆弱性科学(Vulnerability Science)是当今灾难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奥基夫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揭开自然灾害的“自然”面纱》,首次提出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人类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具有“脆弱性”的原因。[2]由此,自然灾害研究开始向人文转向。[3]脆弱性概念是对于灾害社会行为、灾害制度、灾害文化等方面的聚焦,相比行政——政治视角的危机管理更为全面深入。[4]3灾害被认为是有危险源与社会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5]13火灾属于灾难的一种。分析火灾原因以及火灾防治体系,有必要借助脆弱性理论,以生存环境、社会变迁、人口结构、制度设计、文化观念等作为基本纬度考量侗寨防火体系,探寻法律、政策“力不足”的缘由。
  二、侗族村寨生存环境的脆弱性
  (一)积木而居
  侗族先民定居密林山地,为防御蛇、兽袭击和防潮,用木材架空作屋悬居,之后逐步演变成用木材修建、架空式的“干栏民居”。[6]25这种干栏民居仍是当今侗寨主要的居住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然而其建筑材料是木材,是火的助燃物。
  另外,干栏民居还有一个建筑特点,就是在堂屋中修建火塘。火塘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火的倚赖。火塘集炊事、取暖、照明、家庭象征四种功能于一体 。[7]传统火塘建在干栏民居二楼堂屋里。一楼房屋用于喂养牲口。所以,侗寨传统的失火原因常常是二楼火塘将楼烧穿,点燃一楼牲口棚,引发火灾。据《贵州消防志》记载:1994年11月2日凌晨2时10分,从江县平谷乡三组一吴姓村民(男,34岁)于11月1日晚10点从灶内撮火炭到火塘中去,途经过道时将火炭摔在猪栏草上,2时10分柴草起火。村民自行扑救。这起大火受灾106户536人,烧毁房屋101栋237间9480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57600元。[8]304-305

推荐访问:侗族 村寨 防火 体系 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