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多元解读的专业性


  摘要:关于多元解读的争论甚多,这是语文教学专业性缺失的表现。要平息多元解读的争论,必须加强多元解读专业性的研究,从范畴界定、理论基础、概念辨析、实施策略和评价标准五个维度论述多元解读的专业性,并尝试回答多元解读的两个纷争,即何为“多元有界”和何为“多元有度”。
  关键词:文本多元解读专业性多元有界多元有度
  出于规范语文教研和教学的目的,黄伟教授以一个语文人的责任感提出了“语文教学专业性”问题。语文教学专业性的内涵,黄伟教授概括为“教学的语文性和语文的教学性及其二者统一性”。这一论断明确地告诉我们: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必须从课程和教学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科学解决教学内容的语文性问题;一方面,科学解决教学方法问题。受黄伟教授启发,本人试论文本多元解读的专业性问题,并尝试回答多元解读的两个纷争,即何为“多元有界”和何为“多元有度”。
  一、专业性多元解读的范畴界定——结构多元和学科多元
  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来,“多元解读”就成了一个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就范畴而言,就存在“多元有界”“多元无界”的争论。
  有些研究者针对多元解读中出现的“误读”(如“愚公移山破坏生态”)和“错读”(如“白骨精是孝女”)痛心疾首,认为这是“越界”的、异化的多元解读,必须正本清源,予以规范,于是提出了“多元有界”等主张。例如,俞发亮说:“针对目前阅读教学出现的文本解读低层化、片面化、任意化、庸俗化的不良倾向,我们提出把语体、语境、关键语句、道德底线作为文本多元解读的‘界’。”有些研究者对多元解读的“误读”和“错读”,不以为忧,反以为喜,认为出现个性化的、创新性的甚至有缺陷的多元解读,正是多元解读开放本質的体现,于是提出“多元无界”等主张。例如,陈文革说:“‘多元’它没有界也不该有界,甚至连有没有界这个问题,都应予以取消。”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各有其理,激烈碰撞,一时难辨优劣。
  要辨识这两种观点,必须有专业性的眼光。从专业性来看,多元解读的范畴应该是有界的,因为无界就无所谓专业规范。
  我们认为,要确立多元解读科学的、专业的“界”,必须紧紧把握“文本中心”。因为多元解读的对象是文本,无论何种文学理论指导下的多元解读都离不开文本这个中心。关于这一点,宣扬“读者中心”的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索尔也不否认,他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做随意的理解和解释。”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文本中心”来厘清多元解读的范畴问题。
  (一)结构多元——多元解读的基本元素
  以文本为中心,首先,我们要研究的是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有“内容和形式”“言、象、意”等多种说法,但我们认为,由表及里的、最清晰明了的文本结构是四个字——“言、象、情、志”,就是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基本元素。忽视了最不该忽视的多元要素,便会造成文本解读诸多内容的残缺。实际上,文本解读残缺的不仅有言、象、情、志这些第一多元层次的内容,更多的是残缺其下位和下下位层次的内容,因为这四个字内涵十分丰富。
  1.“言”的多元子要素。
  字、词、句及其下位内容,包含各种字、各种词、各种句式;表达方式及其下位内容,包含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技巧及其下位内容,包含叙述技巧、描写技巧和议论技巧等;体裁及其下位内容,包含叙事文体、议论文体和应用文体等。这是文本的形式因素,需要层层解构,一一细读。
  2.“象”的多元子要素。
  人及其下位内容,包含各种人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景及其下位内容,包含各种景的整体或局部描写;物及其下位内容,包含各种物的整体或局部描写;事及其下位内容,包含各种事的经过。这是文本的纯客观因素,不能掺杂任何主观成分,需要一一找出。
  3.“情”的多元子要素。
  人类情及其下位内容,包含亲情、友情、爱情、夫妻情、师生情和邻里情等;自然情及其下位内容,包含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的喜爱、对破坏自然的忧愁和憎恨等;社会情及其下位内容,包含集体情、爱国情和国际情等。
  4.“志”的多元子要素。
  人物性格及其各种人物性格分析;景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分析;物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分析;事件的特征及其意义分析。
  以上即文本的多元结构内容,是多元解读的第一内容范畴。或者说,从范畴论,多元解读首先是指多元结构及其层次解读,也即言、象、情、志及其下位层次的解读。这是文本多元解读的基础内容和根本内容,关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二)学科多元——多元解读的传统界域
  传统的学科视角的解读是有残缺的,它主要进行的是政治视角和伦理视角的解读。从总体来讲,语文可谓是包含百科的。但仅就文本形式以外的文本内容讲,主要涉及哲学、宗教、政治、伦理、教育、经济、生态、心理等学科。下面举几个从不同学科领域解读教材的例子。
  1.哲学解读。
  哲学是万学之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生规律的。解读富含哲理的文本就要上升到哲学高度,强调其哲学因素。例如,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就要揭示其世界观,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揭示其“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也即“低调做人”)的人生观;揭示其“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观,等等。
  2.政治解读。
  政治是意识形态中的强势因素,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解读其主流的政治思想意义是常态。如改革开放前,把巴金《灯》中的“对着山那边笑了”解读为“对着延安笑了”;把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苦闷理解为“担忧北伐战争前途”的苦闷等,都是一种政治性的解读。政治性解读的原则,应该是实事求是——有则“读之”,无则“免”之。

推荐访问:专业性 解读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