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非典型雇佣的发展及其启示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jxk/djxk201102/djxk20110219-1-l.jpg
   [摘 要] 日本的雇佣制度原本以高度稳定性著称,然而近几十年来则发生巨变,雇佣的稳定性下降而灵活性增加,表现在劳动关系层面就是非典型雇佣的兴起,劳动立法则相应呈现出放松管制的趋势。雇佣的灵活化与劳动法的管制缓和造成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对促进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却使就业安全受到严峻威胁。日本的非典型雇佣及其 法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于灵活就业迅猛发展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非典型雇佣;劳动立法;放松管制
  [中图分类号] D313.9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007(2011)02-0105-06
  [收稿日期] 2010-11-20
  [基金项目]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项目编号:10YJC820098)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田野,男,天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法。(天津 300072)
  
  日本的雇佣制度原本以“终身雇佣”而闻名,然而,由于国内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雇佣体制正经受巨大冲击而发生着重大变革,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终身雇佣地位的衰落和非典型雇佣的兴起。近年来,日本在劳务派遣、部分工时劳动、定期契约劳动、家内劳动等非典型雇佣方面发展得十分迅速,非典型雇佣劳动者的数量已经占到全部就业人口总数的30 %以上,而终身雇佣的规模则在缩减。人力资源管理的弹性化、劳动力市场的外部化、雇佣形态的多样化成为日本雇佣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1](57~61),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劳动立法不断放松管制的发展轨迹。雇佣关系的非典型化与劳动法的去规范化(deregulation)带来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在活化劳动力市场、为企业节省人力成本、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同时,使就业的安全性与质量得以下降,日本政府作了一定的趋利避害的努力。中国同样面临劳动关系非典型化的问题,日本的相关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终身雇佣”的衰落与“非典型雇佣”的兴起
  
  二战后,日本建立起来的雇佣体制很具有特色,即高度的稳定性,国际上习惯以“终身雇佣”制来概括日本的雇佣制度。在终身雇佣体制下,刚刚毕业的学生一旦被某企业所雇佣 ,他将在该企业就职并不断接受其特有培训,只要该企业不陷入严重的经营困境,或者本人没有严重违纪的情况,他将一直在该企业工作,直至退休。[2](55~59)“从员工的 定期招聘录用到定年(一般为60)退休,如果不是特殊的中途招聘录用和中途退职解雇,原则上是一直加以雇佣的。日本其实并不存在制度化的终身雇佣制,所谓的终身雇佣制实质上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做法,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长期雇佣心理契约。[3](88~92)终身雇佣制有诸多的好处:保证了雇佣稳定、节省了经营成本、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4](52~54)普遍的观点认为这种稳定型的雇佣体制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5](157~159)然而,终身雇佣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缺乏灵活性以及维持成本较高。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日本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萎靡状态,终身雇佣体制维系起来十分困 难,因而不得不作出方向性的调整,而改革的大方向是增加雇佣体系的灵活性。表现在劳动关系层面,则是雇佣形态的非典型化和多样化,出于节约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形式的非正式员工。
  所谓“非典型雇佣”,其实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非典型”是与“典型”相对而言的,典型雇佣主要是指以终身雇佣为主体的长期稳定型的雇佣形态,而非典型雇佣则是泛指各 种灵活性较高的雇佣形态。本来在终身雇佣制盛行的年代,日本也并非绝对不存在其他雇佣形式,也并没有使每一个受雇佣者都成为某个企业的正式员工,日本企业内向来有所谓“正社员”与“非正社员”的区别[6](173~175)。采用终身雇佣制的主要是一些大企业,而一些中小企业则更多地雇佣非正式员工。就算是大企业,在业务繁忙时临时雇佣短工或季节工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但是近几十年来,二者的地位与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典型雇佣获得飞速发展,已经威胁到了终身雇佣的统治地位,以至于许多研究者认为终身雇佣的时代即将走到尽头。日本非典型雇佣员工数量的增长速度令人吃惊,据统计,其占据全部就业者的比例达到了30%左右,这对于以终身雇佣闻名的日本来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7](109~122)依据统计,日本全体受雇佣者的数量从1997年的51 147 100人下降到2002年 的50 837 500人,降低了约6%。其中,典型劳动者的人数从1997年的38 541 900人下降到2002年的 34 557 000人,降低约10.3%。但是非典型劳动者的人数,则从1997年的12 589 300人增加到200 2年的16 206 200人,增加了约28.7%。非典型劳动者占据全体受雇者的比例,从1997年的24.6% 上升到2002年的31.9%。另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关于2003年就业形态多样化综合实态调查结果》显示,从2003年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比例来看,正式职工占65.4%,非正式职工占3 4.6%。日本的非典型雇佣有多种形式,包含劳务派遣、部分工时劳动、兼职劳动、定期契约工、临时工、劳动合作社员工、嘱托劳动者、调转劳动者等等。其中,部分工时劳动者的数量最多,2002年其人数占了全部劳动人口的15.4%和全部非典型劳动者的74.3%。但是成长最快的是劳务派遣和定期契约工,前者从1997年的256 600人增加到2002年的720 900人,增长比例 达到190%左右,后者从1997年的965 900人增加到2002年的2 477 300人,增长比例约为156.8% 。[8](32~33)非典型雇佣的迅速崛起改变了总体的雇佣态势,形成了特殊的二元化格局。目前,终 身雇佣在整个雇佣体系中仍占据基础地位,并且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以维系,但是其难以继续保持过去的水平则是肯定的,雇佣体制朝着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日本终身雇佣的衰落与非典型雇佣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原因。从国际背景看,劳动的弹性化绝非仅仅在日本发生,而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劳动雇佣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弹性化发展的态势,弹性化成为了不可遏抑的潮流。[9](515~545)日本雇佣体制的剧变正是在全球劳动弹性化的背景下发 生的。
  就日本国内的情况而言,经济在高速发展后陷入长期的不景气是雇佣制度转向的根本原因。终身雇佣制适宜的土壤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有研究者指出,当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10%以上时,保证终身雇佣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达不到这个增长速度,终身雇佣就难以维系而必须做出改变。[3](88~92)在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之下,企业考虑的永远是怎样以最少的人力成本获得最多的收益,为此需要根据经济景气情况及市场变化随时调整劳动力的供给量。维持终身雇佣需要固定的人力成本支出,这在企业闲时是一种浪费,而运用各种灵活松散的非典型雇佣实现劳动力的灵活调配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人力成本。终身雇佣的本质是劳动力市场的内部化,企业主要通过内部长期投资培养的方式获取人才。非典型雇佣则是劳动力市场的外部化,企业根据需要从市场上招募非正式员工并能方便地实现解雇,产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效果。在雇佣非典型化趋势下,企业是最大的直接受益者,日本一些重要的经营者利益团体,如经团连、社会经济生产性本部和经济同友会对于雇佣体制的变革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0](44~45)由于非典型雇佣对于活化劳动力市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失业率的积极作用,政府对于非典型雇佣的态度也由最初的禁止、限制转而变为支持、推动。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亦不得不做出适应性调整,逐渐接纳稳定性较低的非典型雇佣。此外,全球化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技术的进步等也是促使雇佣关系非典型化趋势形成的重要因素。

推荐访问:日本 雇佣 非典型 启示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