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


  【摘 要】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严重滞后,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将对我国社会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教育;订单式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日常生活等随之改变,社会问题和个人困境亦逐渐突显。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转型与变迁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社会工作教育事业的推进有助于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所以探索出一套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尤为紧迫。社会工作的“实践性”学科特征决定了该专业的实务导向发展,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必将与职业化相结合,通过职业发展推进专业进步。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严重滞后,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够明晰、职责分工仍待明确,这些问题无一不是阻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绊脚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社会工作职业化水平,加快社会工作教育事业的推进步伐。
  (二)文献综述
  从目前可及的文献中,发现我国关于社会工作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有限,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上,学者对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存在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李迎生等(2011)指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不高、职业声望低,影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向德平(2008)提出顺应时代需要、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关键;张瑞(2011)认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应是专业价值观困境;等等。中观层面上,学者对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困境进行了分析:王正中(2005)认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滞后的原因同时存在于实践社会工作的社会领域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领域;杨柳(2009)从教育规模、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引导等方面分析了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教育;陈雷(2009)则认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境主要源于社会保障的体制性障碍;等等。微观层面上,学者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魏慧敏等(2011)主要探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张永良等(2007)从“订单式”培养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探讨了订单式培养有效机制的建立;等等。综上,目前有关职业化困境研究主要还处于分析与解决路径探索阶段,具体策略极少涉及社会工作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研究,所以本文意在基于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困境的背景,嘗试探索社会工作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一般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校与企业针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共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运用于社会工作教育中旨在顺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可为社会输送对口专业人才。推行社会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令学生在大学期间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初步就业合约,根据单位具体政策以及高校办学要求进行联合人才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实务性,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毕业生的失业风险也相对降低。
  三、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我国社会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设计与完善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仍采用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实务技巧的提升关注度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社工机构工作时实践能力较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社会工作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对人才需求的长远规划,没有意识到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社会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设计与完善。
  (二)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意识有待加强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和用人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意识,结合专业前景发展需要与现状动态,加强合作并为学生链接相关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降低毕业生失业风险。但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重视在校时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于学生毕业发展缺少有效指引与帮助,且社工机构等用人单位缺乏为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主动性,对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重视度有待加强。
  (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自我的主体身份认同度不高
  在传统的社会工作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以获取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为主,出于知识“被灌输”的一方,缺乏对自我学习兴趣方向的探索与把握,缺少对毕业后职业发展的清晰规划,总的来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主体认同程度较低。
  四、发展对策
  (一)健全我国社会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订单运行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在引入有效的管理策略的同时需要兼顾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办学目标、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和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合理分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與有效性。且要顺应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与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专业人才培养长期合作关系
  学校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社工机构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人才培养策略的设计,一方面主动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增加学生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吸引相关机构和用人单位的注意力,加强其对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学校和用单人位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状态,共同努力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相对完善且合理的社会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三)社会工作学生应提高自我主体身份认同度
  社会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毕业走向,所以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未来规划以及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学校的专业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能力,以达到订单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2011,(05):82.
  [2] 向德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取向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05):85.
  [3] 张瑞.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32-33.
  [4] 王正中.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职业化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33):38.
  [5] 杨柳.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教育的回应[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6] 陈雷.困境与抉择:社会工作职业化与社会保障改革[J].长白学刊,2009,(03):122.
  [7] 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05.
  [8] 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06):15.
  [9] 王燕萍,陈树耀.职业教育中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 浅谈 订单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