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与大象的较量——评电影《守法公民》


  【摘要】 任何司法制度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中,而是与其外部社会环境处于经常的互动之中,司法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以美国电影《守法公民》为依托,简述美国的司法制度与个体力量的对比关系,从而说明司法公正的架构不是司法系统的思想决策,而是社会现实中民众个体的选择及其利益的回归。
  【关键词】 司法制度
  
  一阵急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有如从天而降的丧钟,结束了一个平静而幸福的家庭,克莱德眼睁睁的看着歹徒达比杀害了自己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本来达比应该被判处死刑,但因为证据不足也可能会使他逍遥法外。达比为了避免处以极刑,提出跟检察官做辩诉交易,达比出任污点证人检举同伙的罪行,要求将对其刑罚减至五年。面对这种情况,检察官尼克为了追求高定罪率而答应了达比的条件。司法体制下的检察官为了追求个人的高定罪率,不愿铤而走险尝试置达比于死地,放弃对一个真正的杀人犯的追诉。惨无人道的结束两个生命的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仅以五年刑期就可赎回自己的罪恶,这激怒了克莱德的内心,唤起了他复仇的欲望。十年后他用极其残忍的方法肢解了达比,警察将其送进监狱。从常理推断他已为妻儿报了仇,等待他的将是法庭的审判,这仅仅是他复仇计划的第一步。检察官没有任何证据来起诉他,除非他自己供述罪行,他掌握了定罪与否的主动权,于是便以此为条件要挟和检察官进行交易,满足他的种种要求,否则,就是司法系统中与此案相关的无辜的人被牵连而丧失生命。首先对达比当年的辩护律师下手,然后是同房间的狱友、本案的主审法官、工作人员、地方检察官等,克莱德作为罪犯与检察官尼克的辩诉交易笔笔未达成,司法人员因此接连丧生。尼克低估了克莱德心胸,克莱德的行为解决的不是私人恩怨,他周密的复仇计划是在用个人的力量来挑战美国的司法体制。
  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向往安逸平和的生活的,克莱德冤杀六名无辜的官员后,他痛苦而不安的表情道出了内心的忏悔与不忍,然而克莱德是亲眼看着自己的妻女惨遭毒手,并且罪犯的罪刑悬殊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克莱德已经对整个司法制度充满了绝望与仇恨,若不是被逼上绝路,一个本来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天才工程师何以出此下策破釜沉舟枉杀无辜对抗政府。克莱德尽其所有倾注于此,不惜用十年的时间一边策划复仇计划,一边学习研究司法系统。他可以毫无纰漏的与尼克在口供室里交谈,甚至可以自我辩护,在法庭上出色的旁征博引俨然一名专业律师,直言不讳法官的漏洞。克莱德早已了解到尼克当年其实并非如他亲眼所见站在邪恶的一边。他明白,在破漏的司法系统面前,尼克尽管心里清楚事实与真相,也不敢去拿自己的工作去冒险,最终在定罪率与正义之间,选择向前者妥协。克莱德也知道,无法凭借他个人一己之力去颠覆整个系统,所以他选择亲手去塑造一个能够捍卫正义的人。尼克符合他的标准,于是他利用了尼克深深埋藏于内心的正义的种子,这就是为什么他要杀死法官,为什么要杀死市长手下的地方检查官,这样尼克可以顺理成章的在政治上提升一个台阶,达到在司法上一定的主导地位。司法系统的恐慌,新闻媒体的关注,政府高层的压力……克莱德要将整个司法体制孤立于民众,并将其陷入尴尬无援的境地,以此让他们承担自己司法不公酿成的恶果。他一次又一次的与尼克提出交易,就是让尼克一次又一次清醒认识到与罪犯做交易,只会让惨案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因为他坚信“只有血的教训才能持久有效”。
  康德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保障人的利益,减轻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艰难和危险,同时避免自然状态中人与人之间狼与狼一样的争端,于是大家达成契约,组成政府,然后各人将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权力,授予政府。由此,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自然人变成公民。契约形成之政府的权力,其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便是保障公民的利益。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此为目的,政府设立的司法系统的唯一目的同样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利益。服务对象是公民,服务主体是政府,细究起来,“政府”最终也只是一个概念,司法权行使的主体毕竟还是公务人员。与其说是政府在服务公民,不如说公务人员服务公民。
  任何司法制度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中,而是与其外部社会环境处于经常的互动之中。司法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克莱德认为自己作为社会中一名守法公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他力求用大量血的事实来警示政府:司法制度需要严厉,尤其是对那种对他人拒绝公正的人。虽然克莱德未能幸免火海而丧生,但他终于等来了尼克那句话“我不再和杀人凶手做交易了”,这未免不是克莱德与司法体制较量而取得胜利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叶自强.举证责任及其分配标准[M].法律出版社,2005(6)
  [2][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3
  

推荐访问:大象 较量 守法 公民 老鼠